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網上假貨泛濫,電商責任幾何?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17日要求,電商巨頭阿里巴巴集團必須加大力度打擊旗下網站出售仿冒商品的做法,否則將被列入“惡名市場名單”。阿里巴巴回應,阿里巴巴致力于保護知識產權和打擊假貨。(12月19日北京晨報)
電商不過是掮客,促成扁平化的買賣。當然,在打假這件事上,電商責任是毋庸置疑的:你以各種形式抽取了交易傭金,卻不承擔甄別假貨的責任,這在市場道義上也是說不通的。正因如此,劉強東在接受采訪時稱:“一名程序員只需1天就能搞定這件事。你能想象得到花80塊錢就能買到一個古馳品牌的手提包嗎?”這話看起來直指人心,刺向電商在打假上的誠意與真心。
京東嗆聲獲贊,印證的無非是三個共識:一是抬升假貨流通的技術門檻是個現實問題。電商不產假貨,卻可以把打假的槍口“抬高一厘米”。二是網購假貨如云,一不小心就“踩雷”,少數電商未盡全力。當然,這也是“貓狗大戰”后,新一季電商巨頭之間的對掐與背書之戲。不過,客觀地說,無論是京東的“花王事件”,還是淘寶的A貨古馳包,假貨是電商的夢魘,而絕非利潤與發展上的救贖。在劉強東表白之前,馬云也早就坦言過:假貨是“癌癥”,阿里必須攻克。就在剛剛結束的烏鎮峰會上,馬云再度表態:以前我特反對管,但是今天出現了假貨,欺詐,人家說你管理不嚴,所以還是需要管理。
看起來,電商和假貨“情意綿綿”,要他們彼此劃界限,就跟要地方部門與污染企業反目一樣艱難。不過,從長遠來看,電商打假遲早會成為自覺行動。比如有數據稱,中國個別奢侈品電商的假貨率高達90%,甚至擁有專業的假貨工廠。愛馬仕CEO也曾公開聲明稱,網上銷售的愛馬仕產品80%都是假貨。與之對應的是近年來,中國本土奢侈品市場在全球奢侈品市場的占比逐年下降,而境外消費則不斷加強: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消費者境外奢侈品消費將達到910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12%。這意味著,中國奢侈品消費外流問題十分嚴重,其中有78%的中國消費者奢侈品消費發生在境外。除了價格高,擔心買到假,是國內電商在奢侈品消費上難有作為的根源。
不過,網上假貨泛濫,僅僅靠電商,恐怕終究是揚湯止沸。要知道當年的義烏、華強北、秀水街、襄陽路……哪個不曾為“假貨天堂”的聲名所累。說得更直白一些,沒有網上的銷售平臺,假貨該有的仍不會禁絕。假貨不是電商的副產品,自然也不會因為電商的火眼金睛而灰飛煙滅。打假,作為第三方的電商平臺,是重要責任,而主要責任依然在于職能部門。劉強東問,“你能想象得到花80塊錢就能買到一個古馳品牌的手提包嗎?”民眾想問的是,80塊錢的古馳包明目張膽掛在網頁上、陳列在網店里,消費者權益保護部門、市場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為什么不能按圖索驥呢?
對于企業來說,制假售假,悖逆了法律底線與社會責任;對于職能監管而言,放任假貨橫行,屬于赤裸裸的行政不作為。至于電商放任與否,新消法也明確了權責關系。電商嗆聲,終究是營銷之法。打假假冒偽劣,公權責任不能袖手旁觀。(鄧海建)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電商假貨 阿里巴巴仿冒商品 京東嗆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