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健康識堂健康識堂
冬春季節心臟疾病高發 要“護”心少吃鹽
專家提醒:所謂“營養”心臟的中成藥更多起到安慰劑作用
□通訊員 程丹丹 本報記者 何麗娜
“天氣一冷,血管收縮,再加上這個季節容易吃得多,所以,最近一個多月來,臨床中無論是急性心梗需要手術的病人,還是冠心病發作得住院的患者,數量都相較之前有明顯增多。”
昨天,在由浙江省醫學會、浙江綠城心血管病醫院聯合舉辦的《關心您的心臟 健康從心開始》大型公益活動中,心血管疾病專家沈法榮教授提醒相關患者及家屬,要注意保暖,保持低脂低鹽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必要時得及時請專科醫生調整藥物。
伴隨運動出現的牙痛
也可能是冠心病信號
沈法榮教授說,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尤其是到了氣溫較低的冬春之季,臨床中舊病發作或是新確診的患者數都會變多。
而對于這個毛病,一定要盡早發現并及時就醫,否則,一旦發作起來,可能會危及性命。因此,中老年人要是在日常生活中出現以下情況時,最好請專科醫生看一看:
勞累或精神緊張時出現胸骨后或心前區悶痛,或緊縮樣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續3—5分鐘,休息后自行緩解;
體力活動時出現胸悶、心悸、氣短,休息時自行緩解;
出現與運動有關的頭痛、牙痛、腿痛等;
飽餐、寒冷或看驚險影片時出現胸痛、心悸;
夜晚睡眠枕頭低時,感到胸悶憋氣,需要高枕臥位方感舒適;
熟睡、或白天平臥時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緩解;
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時出現心慌、胸悶、氣急或胸痛不適;
聽到噪聲便引起心慌、胸悶;反復出現脈搏不齊,不明原因心跳過速或過緩等。
很多人對于冠心病的認識,集中在心絞痛或是胸痛。確實,大多數的冠心病患者的癥狀表現為此,但大家也不能忽略其他的一些疼痛癥狀。
據介紹,心臟自身是沒有感覺神經的,但有很豐富的植物神經,于是發病時,所謂的疼痛感就會被反射到其他部位,如上肢痛、頭痛、腿痛、牙痛、肚子痛等。但也并不是說所有的這些疼痛都由冠心病引起,如果這些疼痛伴隨著運動出現的話,大家就有必要警惕冠心病。
當然,已經確診的患者,要是又出現類似癥狀,更得及時就醫。
在昨天的義診現場,一位72歲的女性患者找到沈法榮教授問:“醫生,我造影做出來血管有點狹窄,連續吃了一年多的藥感覺都挺好的,最近這段時間莫名其妙胸悶,你認為是怎么回事呢?”
而在專科醫生看來,她的問題非常明確,就是:天冷毛病加重,供氧不足導致胸悶,建議在原來用藥的基礎上,加用點改善冠狀動脈供血的藥。
科學研究發現
少吃鹽可降低心臟病風險
另外,對于心臟疾病的治療,價格普遍較高,因此就會有一些人,為了省錢,盡量避免心臟方面的手術,轉而去求助于那些號稱能營養心臟的中成藥。
沈法榮教授在昨天義診時,就碰到了這么一位老太太。
她已年近80歲,從最近的檢查報告來看,經常會發生心臟停跳,她先后已經跑了5家大醫院,所有專家都認為她的情況已嚴重到得裝起搏器的程度,但她仍然在猶豫,從口袋里掏出兩張中成藥的說明書問:“我這兩種藥吃吃,是不是就會好起來?”
“在對付心臟停跳這個問題上,目前臨床還沒有特效藥。而對于其他的心臟問題,中成藥所謂的療效,也沒有確切的實驗驗證,更多的應該算是安慰劑的作用。如果說一位經常性心臟停跳的患者吃了中成藥后自我感覺舒服了不少,但檢查起來問題不會有明顯改善,這樣便容易麻痹患者,延誤治療,萬一發生惡性情況,可能危及生命。”沈法榮教授說。
臨床中在吃中成藥的心臟疾病患者有不少,對此,他們的建議是,作為調理之用,適當用一點沒關系,但要將其作為治療用藥而停掉西藥的話,還是萬萬不可取的。
最后,還是有必要再提醒大家,天氣一冷,胃口就會變好,請大家在吃東西時注意口味不要太重,因為科學研究認為,少吃鹽可以降低心臟病風險。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等機構的一項研究,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網絡版上:如果人們將每天的食鹽量減少3克,那么新增心臟病病例會減少11%,心臟病發作病例會減少13%,中風病例會減少8%,死亡病例會減少4%。
所以,建議大家首先要糾正口味過咸而過量添加食鹽和醬油(醬油含鹽量為14%—18%)的不良習慣,對每天食鹽攝入采取總量控制(6克以下),用量具量出,每餐按量放入菜肴。
如果暫時不適應太淡的口味,可以在做菜時放少許醋來提高菜肴的鮮香味,從而來幫助自己適應少鹽食物。
同時,還要注意減少醬菜、腌制食品及其他過咸食品的攝入量。
編輯:趙彥
關鍵詞:冬春季節心臟疾病高發 護心少吃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