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名家健壇名家健壇
醫生就病論病 門診病人引發看病新思路
醫生救治病人、病人成就醫生,每位醫生的成長道路上,皆離不開為自己帶來啟發的病人。知名肝癌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湯釗猷曾說:“如果沒有我的病人,就沒有今天的我。”病人的信任,激發了醫生創新動力;病人的認可,給予醫生最強成就感。醫與患相輔相成,共同創造生命奇跡。自今天起,本報推出“病人教我那點事”系列報道,講述醫生成長道路上“那些不可或缺的病人”。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程蕾蕾從醫近廿載,從最初的小醫生成長為如今的中青年骨干,一路甘苦相伴。她直言:門診遇到過各種各樣的病人,成長過程中也曾有過各種各樣的情緒。歲月歷練,診療思路漸漸清晰,相比外科的干脆利落、立竿見影,內科更考驗醫生問診耐心度與技巧。有時病人看的,并非全都是生理疾病;醫生需要做的,也遠不止“就病論病”。
門診病人引發看病新思路
教會程蕾蕾看病新思路的,是一個年過半百的病人周先生。老周是一名普通教師,斯文有禮,具備一定醫學常識。他體型瘦削、血壓、血糖全都正常,體檢卻發現存在高血脂,同時伴有20%的冠狀動脈狹窄。因為這病,他多次就診,卻沒想到就此陷入無限糾結。
按常規診治原則,冠脈狹窄病人需服用他汀類藥物緩解癥狀,然而臨床實踐證實,他汀類藥物或會引發肝功能損害。不吃藥,怕冠狀動脈狹窄加重;吃了藥,又怕引發副作用。老周反復看了幾個月,大多醫生給出醫學書上的標準答案,也有醫生建議無需服用藥物。可老周始終將信將疑,身體有病,卻不知如何處理,深深困擾著他。
幾次三番求診無果,老周來看程醫生門診,他將自己的病情一五一十敘述了一遍,“所有用藥我都知道,藥物副作用我也知曉,但到底該怎么用藥,任何一種選擇都顯得左右為難。”
一次沒有處方的滿意診療
其實,臨床上類似老周這樣的病人并不少見,他們具備一定文化知識,對醫學有粗淺理解,“相比一無所知的病人,這類人更‘難搞’,如果解釋不清楚,依從性會很差。”程蕾蕾直言,但更有意思的是,“問診這類病人,對醫生亦是挑戰。用怎樣的思路來解釋病情、讓病人順理成章接受,猶如考驗內科醫生的問診內功。”
程醫生深深記得讀書時,中國工程院院士、知名心內科學家陳灝珠的那段話:醫學綜合理科思維、人文科學,因此并非“非黑即白”,所有的診治,都應適用在個體病人身上。對老周來說,他需要怎樣的服務,再一次闡述藥物與副作用等標準答案自然沒有錯,但這種“60分診治”顯然無法滿足老周內心需求。
程蕾蕾仔細查看老周病情,最終給出果斷決策:無需服藥,只要定期隨訪。她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以解釋:您不抽煙、不喝酒,沒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高危因素風險相當低,這是無需服藥的基礎;再者,冠狀動脈狹窄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幾十年來狹窄了20%,有理由相信,不服藥近期狹窄程度不會明顯加重……
詳盡解釋后,老周沒有拿到任何處方,空著雙手離開診室。走之前,他由衷說道:“這次看病,我沒有留下任何遺憾。謝謝您,程醫生!”
就病論病,不及醫病治心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醫生耳熟能詳的名言,真正落到實處,并不容易。
程蕾蕾形象比喻:自己年輕氣盛時,也以治愈疾病為終極目標,也欠缺多解釋幾句的耐心;年紀漸長,也漸漸懂得,幫助與安慰,常會更貼病家心。而今,程蕾蕾將當年診治老周的啟示,傳遞給自己的弟子。
有個冠狀動脈搭橋術后病人做心臟超聲檢查,各項指標都在正常范圍,僅有一點主動脈瓣局部鈣化。當學生將“主動脈瓣局部鈣化”寫入報告時,程醫生會耐心提示:這種表述并沒有錯,但或許只達到了“及格線”。主動脈瓣局部鈣化并不是關鍵問題,亦不會影響治療方案,需要傳遞怎樣的信息,還應從病人角度考慮。搭橋術后病人最要緊的是室壁活動情況、左室心功能情況,心臟超聲檢查確認,病人在靜息狀態下心功能十分正常,這意味著手術很成功、臨床用藥很有效,暫時無需調整。
一樣的檢查,著重點不一樣的報告,反饋給病人的信息卻大相徑庭。程蕾蕾說:“就病論病,不及醫病治心,這不正是好醫生所必備的素質嗎?”
編輯:趙彥
關鍵詞:醫生就病論病 門診病人 看病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