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名家健壇名家健壇
專家提醒:冬日晨練 趕遲不趕早
古人認為養生防病須順應自然,這其中也包括晝夜晨昏的養生調攝。
一般說來,早晨起來,選擇適宜的方式進行鍛煉,不失為一種事半功倍的養生之道。但晨練應該要考慮氣象和環境因素,否則,反而可能對健康有害。冬季晨練對氣象環境的要求,可概括為八個字:避開霧霾,親近陽光。
有煙幕時,空氣污染物被“壓”至近地層
霧霾具有廣義性,既包括“PM2.5”等顆粒均勻地浮游在空中的“霾”天氣,也包括氣象觀測學中“煙幕”和“大霧”——和“霾”一樣,這兩種天氣現象,也能使水平能見度低于1000米。
“煙幕”相對比較直觀,具有局部方位性、流動性、空中顆粒物較大的特點。
“霾”和“霧”有時在視覺上很難區分——氣象上,一般以空氣相對濕度作為區分標,大于80%時是霧,小于80%則是霾。
煙幕是大氣遭受污染的標志之一。正常情況下,大氣是潔凈的,由于人類活動的頻繁,特別是現代工業的發展,通過煙囪或直接向空氣排放的污染物質越來越多,其中不少物質在空氣中聚合、變化形成煙幕。
據專家研究,冬季早晨最容易出現煙幕,因為冬季的大氣,常有逆溫層存在,這就使得空氣污染物被“壓”至近地層,并且處于穩定狀態,不易擴散,從而使早晨成為污染的高峰期,晨練的人當然不要湊這個熱鬧。
有大霧時,霧滴中含有害物質比平時高出幾十倍
大霧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也很大。霧氣本身并不是“純潔”的,它是空氣中的水汽凝結物,水汽凝結成霧滴離不開凝結核,而作為凝結核的塵埃、細菌或其它微粒,很多是“臟物”。
更為惡劣的是,由于近地層空氣污染較嚴重,霧滴在飄移的過程中,不斷與污染物相碰,并吸附它們。據測定,霧滴中含有各種酸、堿、鹽、胺、酚、塵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質的比例,竟比通常的大氣水滴高出幾十倍。
有霾時,易引發哮喘、支氣管炎和心血管病
和單純的煙和霧相比,“霾”更危害人體健康。
近年來,受全球氣候異常的影響,我國北方地區干旱日重,加上城市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出現霾天氣的日子呈上升趨勢。專家研究發現,由細顆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氣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塵暴更大。粒徑10微米以上的顆粒物,會被擋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徑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間的顆粒物,能夠進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過痰液等排出體外,對人體健康危害相對較小;而粒徑在2.5微米以下的細顆粒物(也即“PM2.5”),直徑相當于人類頭發1/10大小,被吸入人體后會進入支氣管,干擾肺部的氣體交換,引發包括哮喘、支氣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這些顆粒還可以通過支氣管和肺泡進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氣體、重金屬等溶解在血液中,對人體健康的傷害更大。
煙、霧、霾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有很大的隱蔽性。比如在清晨,煙、霧、霾彌漫常常造成一種朦朧的風景,這就誘發人們在煙、霧、霾中進行鍛煉、游玩等活動。殊不知,隨著活動量的增加,呼吸勢必加深加速,自然就更多地吸收了煙、霧、霾中的有害物質,不僅起不到增進身心健康的效果,而且極易誘發或加重氣管炎、咽喉炎、眼結膜炎等諸多病癥。
晨練要遲,古人說的“冬日晨練,必待日光”
煙、霧、霾的“劣跡”相比,冬日早晨的陽光就是“補藥”了。古人說的“冬日晨練,必待日光”,非常具有科學性。
首先,現代氣象觀測學早就證明,每天的日最低氣溫一般出現在凌晨五時左右,因而,冬季的日出之前,天氣是非常寒冷的,此時外出鍛煉,易受“風邪”侵害,極易患傷風感冒,也易引發關節疼痛、胃痛等病癥;身體的外露部位,如手部、臉部(尤其是雙耳),也易受凍。一般待太陽出來半個小時后,晨寒就開始緩解。
其次,冬季晨練,人們普遍喜歡在草坪、樹林、花叢等有綠色植物生長的地方進行,以為這些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利于人體吐故納新。殊不知,植物的葉綠素只有在陽光的參與下才能進行光合作用,如果晨練在日出之前,陽光還沒照射到葉片上,一夜沒有進行光合作用的綠色植物附近,非但沒有新鮮的氧氣,相反倒積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這顯然不利于人體的健康呼吸。
第三,據專家研究,冬季后半夜經常會出現近地面逆溫層,使得空氣污染物在早晨6點前后最不易擴散,而當太陽出來后,地表和近地層溫度會升高,污染物便容易向高空擴散。
此外,老年人是冬季晨練最大的群體,而老年人抗寒、抗病毒、抗污染物侵害的能力相對較差,所以冬季晨練務必“趕遲不趕早”,最好將晨練與曬太陽結合起來。當然,晨練前的準備也很重要:可先喝一杯白開水或牛奶、豆漿,最好還吃點面包、餅干之類的東西;然后在室內走動走動,活絡一下關節、肌肉,待太陽升起后、覺著有明顯暖意時,再外出晨練。
文/霍雨佳
編輯:趙彥
關鍵詞:冬日晨練 趕遲不趕早 空氣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