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被城鎮化落下的老人 被迫自我適應 “老農”變“小工”

2015年11月18日 11:10 | 來源:半月談
分享到: 

1116572222


  失去土地的羅家窯人依然平靜地生活著,他們尋找各種各樣的出路,有的打工,有的做生意,有的成了包工頭,有的已經當上老板。費孝通曾說:“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土是他們的命根?!比缃?,或許只有老年人才能真正體會這句話所包含的愛與不舍了。

  羅家窯,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的一個城中村,一個典型的中部地區貧困縣村莊,記者今年在這里蹲點調研時,它仍在經歷浩浩蕩蕩席卷而來的城鎮化大潮。時代潮流不可阻擋,只是,一些老年人悄悄地被落下了。

  “要是地沒了,真不知道怎么辦了”

  羅家窯村很特殊,因為它是一個移民村。1958年之前,這里是一片沼澤,荒草叢生,了無人煙。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周邊幾個公社的青壯年勞動力,以及一座小型水庫的庫區移民,陸續遷到這里,圍墾造田、開荒種地,逐漸成了一個區屬農場。1983年分田到戶,農場改名羅家窯村。作為一個移民村,羅家窯少了一些宗族紐帶和親緣關系的牽連。村里800多戶人家2300多人,有100多個姓。

  現在,它又成了一個典型的城中村。羅家窯位于團風鎮,1996年團風設縣,團風鎮變成了縣城,羅家窯村成了縣城擴張的主要土地來源。村里原有土地登記面積783畝,但實際上,為了逃避稅費,土地瞞報的比較多,實有1000多畝。經過幾輪“蠶食”,這些土地已全部被征用,目前還有300畝左右沒有退出。

  在這僅剩的300畝土地上,有一棟很破舊的紅磚瓦房孤立中央,特別顯眼,四周都是棉花蔬菜之類的農作物,再外面就是村里一排排樓房和縣城的高層小區。

  我們先后三次來到這座房子,69歲的屋主人夏傳杰都是頭頂草帽,在屋旁的地里勞作。“這塊地前年就被征走了。只要一天沒有強行不讓種,我就種一天。種了一輩子的地,馬上就沒有地種了,以后生活怎么辦?”夏傳杰是1963年遷到羅家窯村的,那時只有17歲,在這片“草比人高”的沼澤上開荒拓土,成為羅家窯村最早的定居者之一。

  夏傳杰的兩個兒子生活都很困難,“混得不好”,老兩口沒有指望讓兒子們贍養。像村里很多老人一樣,他們獨立生活,2005年的時候,找村里借了錢,在自家耕地里搭建了這所磚瓦房,將20多年前建的老房子讓給兩個兒子住。

  夏傳杰種地經驗豐富,除了種植棉花、玉米、油菜之外,還種有3畝多蔬菜,一年下來,幾畝地的收入有1萬元左右,這是他和老伴主要的生活來源。“去年我的腳被機器打了,腳筋斷了還沒接上,老伴中風,種地也種不動了,過一天混一天吧!要是地沒了,真不知道怎么辦了?!毕膫鹘苷f。

  被迫自我適應,“老農”變“小工”

  當耕地變成一條條馬路,建起一幢幢高樓,和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人受到的影響最大。在羅家窯村,像夏傳杰這樣還能堅持種地的老人也不多了。62歲的徐金庭自己沒有地,租種了村支書童建文家的幾畝地。國慶節過后的10月10日,他拖著被風濕病折磨得行走艱難的雙腿,在地里十分緩慢地刨坑、埋肥、撒油菜種子,一直忙到下午一點鐘,才收拾東西回家做飯吃。

  “種油菜、棉花省事一些,要是種菜,還要挑水澆灌,你看我這樣子哪挑得了?!崩闲旄嬖V記者,自己以前一直在外面打工,現在打不動了,沒辦法才回家種地,一年只能搞2000多塊錢,去年種棉花,賣了4000多塊錢,本就要3000塊,種一年地不如做一個月小工。

  當然,羅家窯村老人面臨的更主要問題還是無地可種。許多老年人被迫適應這種狀況,“老農”變“小工”,實現由“耕”到“工”的艱難轉變。

  75歲的汪榮清曾經是大集體時期的村干部。今年春節前記者采訪他的時候,頭發花白的老人剛從建筑工地“做小工”回來?!拔?8歲來這里開荒,到處是雜草,開墾了幾十年,沒想到人老了,土地沒有了?!彼荒槦o奈地對記者說。

  汪榮清50歲的兒子在深圳當廚師,兒媳婦也在那里,為了春節期間的兩三倍加班工資,夫妻二人十幾年沒有在家過年了。

  “土地被征了,只有幾萬元的補償,這些錢兒子做房子用了。我和老伴現在每人每月有國家的養老金55元,村里發的失地補償金85元。老伴生病后,這些錢根本不夠用,地也沒有了,只有出去做小工,挑沙子,拎灰桶,一年能掙3000多塊?!?/p>

  和汪榮清一樣,羅家窯村的老年人失去土地后,很少由子女養老,只要能勞動,就會想辦法打零工掙點生活費。67歲的江蓮英,兩個兒子快30歲了,還沒有找到對象,老伴風濕病,喪失勞動能力,她在外打兩份零工。今年春節前直到臘月二十八,她仍在工地給別人打掃衛生。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不再強壯,打零工的事情已經不好找了。汪榮清說,別人不愿請,怕出問題,一般零工170塊一天,六七十歲的老人最多120塊。

  20年來,羅家窯村從純農業村莊變為城中村,失去土地的農民,面對徐徐駛來的城鎮化列車,或者搭上了,或在追趕中,或在站臺上觀望,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的選擇,命運因此而改變。在近20年的征地歷程中,許多人也漸漸褪去了失去土地的不適感,調整自己的心態,融入城市生活。當然,這不包括那些為數不少的老年人。

  城鎮化中,老年人失去最多得到最少

  在村干部的幫助下,記者對羅家窯村村民的生活狀況作了一個粗略的統計。全村外出打工從事建筑行業的人最多,泥瓦工、木工、涂料工、裝潢工接近100人;從事汽車運輸、機械作業的將近50人;在附近賓館、超市、餐飲行業打工的有50人左右;打零工的有六七十人。

  “打工經濟”在羅家窯創造了不同的結局。用一些村民的話說:“有點能力的,搞一搞都富起來了?!?/p>

  現任村支書童建文就是羅家窯村成功者的代表。在許多村民的記憶中,童建文家曾經是羅家窯最貧窮的家庭之一,但現在他有自己的公司,有自己的攪拌站,各種機械設備加起來價值幾千萬元,是全村最富的人之一。

  1995年,28歲的童建文到省城武漢打工,給別人開車,混得最差的時候,連坐公交的錢都沒有,不得不每天步行幾公里去攬工。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找到開工程車的活,23天賺了2000多塊錢。他發現,這是一個賺錢的好行當。憑著精明能干,童建文在工地學會了很多工程知識,從此走上了靠工程施工發家致富的道路。

  在羅家窯村,每一位童建文這樣的“鄉村精英”都有一段艱苦奮斗的故事:程桂林夜晚到田里捉小動物,見過滿溝的蛇“在開會”;夏和平7000塊錢起步開小賣部,曾被大雪壓塌,無處安身。但后來,他們都通過承接各類工程項目“先富起來”,抓住了經濟高速增長、城鄉建設投入迅猛的時代機遇。

  但并不是所有的奮斗者都能成為幸運兒。詹靜文的家是一幢破舊的兩層樓房,可以看出,這是一幢曾經代表了家庭實力的房子,只是隨著歲月的流逝,一直沒有整修而顯得斑駁破舊。詹靜文告訴記者,房子是1987年修建的,那時候他開貨車跑運輸,日子過得還不錯。但后來,整個家庭的命運因為兒子的“怪病”發生了逆轉。

  兒子詹紅生已經39歲了,患有先天性“肝豆狀核變性”疾病,腳不能久站,手不能伸直,手指彎曲,不停顫抖,碗筷也端不穩。從12歲發病到現在,一直靠藥物控制病情?!拔沂裁炊伎梢宰觯灰軖甑絻鹤拥乃庂M錢?!蹦杲哐恼察o文仍然每天到建筑工地做小工,他最擔心的是自己不能動了,兒子誰來照顧。

  失去土地的羅家窯村,已經形成“紡錘形”的村莊結構?!凹忓N”的一端,是村里的“精英層”“富裕層”;“紡錘”的另一端,是相對困難的“低收入層”和“貧困層”;中間占大多數的是“打工層”。對老年人而言,連最常見的“打工經濟”,也與他們漸行漸遠。在城鎮化中,羅家窯的老人們失去了最珍視的土地,卻沒有享受到市民的社會保障。

  采訪中,不少老人懷念起從前農場式的紅磚瓦房時代,一排排整齊劃一,鄰里間雞犬相聞。但是,他們知道:回不去了?!巴恋貨]有了,房子變了,生活也變了!城鎮化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村民孫楚炎說。(記者 梁相斌 皮曙初 余國慶)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被城鎮化落下的老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