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佛教協會會長:名山大寺應少收或不收門票(圖)

2015年10月20日 08:45 | 來源: 中國經濟周刊
分享到: 

  原標題:佛教協會會長:名山大寺應少收或不收門票費(圖)

佛教協會會長:名山大寺應少收或不收門票費

圖片來源:新華社

 

  【人物】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佛教是古老的,佛教徒是現代的”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韓文 | 北京報道

  凌晨四點,清脆的板聲將位于北京西山的千年古剎龍泉寺從沉睡中喚醒。與往常一樣,寺院方丈學誠法師聞板即起,然后靜坐、思維、皈依發心,再隨眾上殿過堂。早齋后,他繼續回到寮房靜坐思維一小時——這是學誠法師已保持30余年的修行習慣。

  學誠法師俗名傅瑞林,1966年8月出生于福建省仙游縣。受祖母和母親的熏陶,他從12歲便開始誦讀佛經;16歲于莆田廣化寺定海長老座下出家,并依止圓拙老和尚修學;23歲已是全國漢傳佛教寺院中年紀最輕、學歷最高的名寺方丈。

  2015年4月21日,49歲的學誠法師從傳印長老手中接過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的重擔,成為中國佛協創立62年來最年輕的會長。與此同時,學誠法師還身兼北京龍泉寺、福建莆田廣化寺、陜西扶風法門寺方丈,并擔任全國政協常委等多種社會職務。

  10月2日,剛剛結束了尼泊爾慈善捐款活動歸國的學誠法師,在龍泉寺接受了《中國經濟周刊》專訪。

  佛教要“擁抱互聯網”

  從北京海淀區鳳凰嶺景區入口前行,經過數百米的緩坡,便能看到龍泉寺古樸的山門與朱紅的外墻。山門外,鮮紅的地毯逶迤伸向尚未竣工的一處建筑。

  前一天,這里剛剛舉行了“龍泉寺恢復宗教活動場所10周年暨2015年國慶普茶晚會”,并宣布了學誠法師微博的第11個語種——越南語微博正式開通。

  學誠法師是中國大陸最早使用網絡弘法的高僧大德之一,2006年就開通了個人博客,閱讀量超過千萬人次;2009年至今,他相繼開通了中、英、法、德、泰以及藏語等10個語種的微博,讀者涵蓋了全球2/3的國家和地區,被譽為“最具互聯網思維”的法師。

  在普羅大眾的傳統認識中,寺廟應該是晨鐘暮鼓、梵音裊裊的神秘道場,出家人也應是不問塵世、清修戒律的苦行僧。而互聯網卻洞穿佛墻,裹挾著世俗的浮華與喧囂,破壞了僧侶的清凈道場。

  學誠法師認為這是誤解,“出家人持戒修行與互聯網弘法實際并不矛盾”。他直言,“佛教重傳承,傳承是為了更好地傳播。佛教徒要弘法、廣度眾生,就應當積極學習運用互聯網等先進的傳播手段,這是現代佛教參與社會、弘揚佛法、化導眾生非常便捷的途徑。”

  其實,目前佛教界運用新媒體技術已非常普遍。2012年舉辦的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就充分運用了微博、互聯網、衛星電視等現代技術手段。今年10月底在無錫舉辦的第四屆世界佛教論壇,也將舉辦三場新媒體論壇。

  2009年至今,學誠法師一直精心呵護著多語種“微博道場”,成為當今中國佛教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展示了新時期中國佛教積極融入社會的新面貌。

  學誠法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我們不僅通過互聯網發布佛教、寺廟的信息,同時也會借助微博互動平臺為網友釋疑解惑,告訴大家如何做人、如何處理家庭關系、如何來促進社會道德的提升等等。”

  雖然積極踐行并倡導互聯網弘法,但學誠法師還是強調佛教界要警惕互聯網負面信息的滲透、污染。

  “現在網上充斥著大量不良資訊,刺激人的物質欲望,嚴重污染了現代人的精神空間。佛教徒有義務承擔起凈化世道人心的責任,源源不斷地為這個信息海洋注入積極健康、慈悲智慧的正能量。”學誠法師說。

  為了保證清修,龍泉寺制定了契合時代特點的現代僧團管理制度,僧人使用電腦、上網必須要申請。而負責事業部門、需要上網的只是少數法師,絕大部分僧眾的學修不會受網絡影響,可以清凈持戒、安心辦道。

  “佛教是古老的,佛教徒是現代的。佛教和佛教徒應該用適應現代社會的方式,把慈悲、平等、圓融等佛教智慧傳遞出去。”學誠法師表示。

  商業,請退出廟門

  “寺廟應該恢復清凈道場,讓出家人能很好地持戒,安心辦道。”就當前佛教界存在的“寺廟被承包”、“燒高價香”、“私設功德箱”等不良現象,學誠法師并不諱言。

  他認為,佛教寺廟是佛法僧三寶的體現,而現代寺廟既是出家人修行用功辦道的道場,更肩負著佛法教育、文化傳播、慈善公益等社會責任。

  早在1984年,剛剛就讀中國佛學院的學誠法師就察覺到,由于沒有適合修行的道場,北京有不少居士都跑到外地找道場。于是,他萌生了一個愿望——將來在北京辦一個給信眾學佛修行的道場。

  21年后,夙愿實現。2005年,懷著重興古剎的使命,學誠法師來到龍泉寺,住持起了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寺廟。從此,龍泉寺成為國內為數不多向公眾開放的修行寺廟,并免收香火費。

  為了滿足都市白領階層體驗修行、舒緩身心的需求,龍泉寺還免費舉辦了IT禪修營、音樂禪修營、動漫藝術禪修營等各種禪修班。

  “佛教的‘出世’主要是出離煩惱、解脫煩惱,而不是與世隔絕。只有被現代人所歡迎和接受,佛教的正能量才能如涓涓細流一樣流淌到全社會。”學誠法師呼吁佛教界要持續開展服務社會的活動,向社會傳遞正能量,而不被商業化所牽制。

  與此同時,學誠法師建議佛教名山大寺應盡量少收或不收門票費。他直言:“寺院作為佛教的載體,在社會生活中的本位作用在于凈化人心、導善社會,如果直接或間接地以經濟利益為目的,無疑是對本位作用的損害。寺院應多考慮如何更好地回應社會大眾的需求,回饋社會,利益大眾。”

  10年來,龍泉寺雖然免除了門票等一切收費,但寺里有自己耕種的有機農場,僧眾平時吃穿用度比較簡單,基本生活還是可以保證。

  為了避免寺廟被商業化,學誠法師同時提出:要在傳統戒律清規的基礎上,建立并健全現代寺院管理制度。要加強信仰建設、道風建設、人才建設等“六個建設”,以及處理好佛教基本教義和現代科技文明等“五個關系”。

  “僧眾不發單資、普通僧眾不能擁有手機、外出要有人陪同、所有的錢歸公……”這是學誠法師為龍泉寺僧眾制定的幾條制度。

  這些內化于僧眾心中的制度,正是一座寺廟“清凈持戒、道風純正、見行合一”的有力保障。

  “一帶一路”——中國佛教走出去的“路線圖”

  在學誠法師看來,中國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不僅僅是一張經濟藍圖,也是中國佛教走出去的“路線圖”。

  他分析,“一帶”覆蓋的中亞各國,是中、印、歐、阿拉伯等文化板塊的接合部,自古便是多元宗教文化交匯并存的區域,與中亞各國展開宗教文化交流與對話,有助于從根本上消除各種極端主義的滋生土壤;“一路”覆蓋的東南亞、南亞各國多以佛教為主要信仰,與中國佛教界有著悠久良好的關系。

  事實上,中國佛教在歷史上為絲綢之路的民族交流、地域團結與宗教文化融合做出過重大貢獻。新時期,佛教仍然發揮著在外交領域的特殊作用,承擔著促進國家間文明互鑒、和睦包容的重任。

  學誠法師在中國佛協第九次全國代表會議上曾表示,新時期,中國佛教應該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自信,創造條件讓中國佛教及中華文明走向世界,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不朽智慧。

  此外,學誠法師還有一個想法,就是在“一帶一路”范圍內的亞洲國家中成立國際性的佛教文化遺產保護聯盟,這也將成為聯系歐亞各國的文化紐帶。隨著中國佛教走向世界,必將促進更多國際區域間的相互了解信任及繁榮穩定,使佛教智慧成為全世界共同發展的重要精神來源。

  雖然第27屆“世佛聯”大會已過去一年時間,但回想起在陜西寶雞舉辦的那場盛會,學誠法師還是有些激動。

  “當時‘一帶一路’沿線很多國家都參與了大會,佛教要為‘一帶一路’戰略提供豐富的人文精神和智慧力量。今年10月底無錫將舉辦第四屆世界佛教論壇,一定會成為全世界了解中國佛教的又一場盛會。”學誠法師堅信。

  對話學誠法師:

  佛教思想為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

  《中國經濟周刊》:近年來,很多清華、北大等名校學子到龍泉寺皈依剃度,龍泉寺也被外界稱為“最強科研寺”。繼網絡弘法之后,龍泉寺又開始了動漫弘法,請問成效如何?

  學誠法師:2011年龍泉寺成立了“動漫中心”,去年,中心設計了經典動漫形象“賢二”,其修行小故事經由微信公眾平臺“龍泉動漫”每日推送,越來越得到大眾的喜愛。今年國慶節,動漫中心又推出人工智能“賢二機器僧”,大眾不但可以現場和賢二機器僧對話,還可以通過微信公共平臺與賢二機器僧隨時隨處交流。這是佛教與現代科學的又一深度融合,體現著佛教不斷創新的精神。

  《中國經濟周刊》:佛教藝術品是弘揚佛法的一種物質載體,佛教文化如何才能與藝術結合得更加緊密?

  學誠法師:在我國佛教歷史上,繪畫、雕塑、建筑、音樂、書法等藝術門類都達到過很高成就,許多作品都蘊含著精深的佛法內涵。藝術與宗教本身就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摯誠的宗教情懷能給人帶來不竭的藝術靈感,而極致的藝術追求也能將人導向超越的宗教境界,佛教藝術已成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這方面我們正在積極探索,希望有更多優秀的佛教文化及藝術產品奉獻給大家。

  《中國經濟周刊》: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未來的中國,是一群正知、正念、正能量人的天下。真正的危機,不是金融危機,而是道德與信仰的危機。誰的福報越多,誰的能量越大……如何理解這段話的佛學智慧?

  學誠法師:道德危機的癥結,根源于一切從個人出發、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標準和評價體系。其意識結構的根本原因恰恰是信仰的缺失。信仰是人性格中一種穩定的力量,有真正宗教信仰的人內心會有正知見的引導,會從內心自發地規范和約束自己。所謂福報,是生長在道德、信仰的基石上的,有了信仰的基礎,才會自覺主動地行善止惡乃至利國利民。

  《中國經濟周刊》:佛教如何去促進經濟繁榮與發展?

  學誠法師:經濟和文化是分不開的,文化為文明之核心要素。佛教和平慈悲思想的弘揚,有效地促進了社會和諧和民族交流,為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中國佛教要在凈化世道人心、造福百姓、穩定社會方面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加強佛教對人生和社會的價值引導,積極開拓服務社會的途徑和渠道,促進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社會秩序。只有具備穩定的社會環境,才能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保證。 (廈門兩岸藝術品交流協會會長劉成專對本文亦有貢獻)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版權作品,轉載時須注明來源,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編輯:王瀝慷

更多 時事新聞

更多 閱讀推薦

更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