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企業去海外何時不再“自帶干糧”?
——透視“走出去”企業融資困境
新華社廣州10月15日電題:企業去海外何時不再“自帶干糧”?——透視“走出去”企業融資困境
新華社記者 王凱蕾 武衛紅
近年來,我國企業“走出去”呈較快發展態勢,但許多企業在“異地他鄉”卻面臨著融資難困境,企業家們不得不自籌資金打拼海外,并無奈地戲稱是“自帶干糧”。記者從正在廣州舉辦的第118屆廣交會上了解到,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看準海外投資“藍海”,企業家們期待獲得持續的金融支持。
跨境融資難制約企業海外拓展
“新興市場不少地方融資渠道匱乏,而我們又無法從境內銀行融資,主要靠自有資金在支撐,企業在外好難。”浙江新樂都制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敏全說。
在記者近期參加的不少涉外投資會上,跨境融資問題已經成為“走出去”企業家集中“吐槽”的對象。
記者了解到,許多“走出去”的企業在海外都遭遇了融資瓶頸。惟合國際董事長王毅感觸道:“在國內,如果我有1億資金,起碼可以撬動6億的產能,但在海外,我只能盤下1000輛汽車,價值都不過億,資金的利用效率太低。”
“海外生產經營與國內最大的不同,是涉及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先期墊付資金,企業要承擔巨大的資金壓力。在國內就不會這么勞心費神了。”廣州世能電力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侯建雄在廣東企業對外投資洽談會上說。
由于金融杠桿難以發揮作用,很多“走出去”的企業在海外拓展,大部分資金靠自籌。
受訪的企業家告訴記者,中國正處于參與國際產能合作的重要時期,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出國門尋找商機。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前3季度,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873億美元,同比增長16.5%。同期,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直接投資額合計120.3億美元,同比增長66.2%。
“我們的產品到了海外就是‘賣方市場’,企業在價格上有絕對的話語權,客戶爭著付定金。”湖北潛新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梁鳴軒說,現在“中國制造”在海外有一定優勢,但由于融資瓶頸所限,企業“走出去”效應難以有效放大。
“玩不轉”有三大原因
在國內資本市場“長袖善舞”的企業家們,為什么到了海外就“玩不轉”了呢?記者采訪發現,“走出去”企業融資難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一是跨境抵押難以實現。很多企業反映,用海外的房產、設備等找銀行抵押融資時經常遭到拒絕。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廣東銀行業內人士說,土地、房產、車輛、股票債券等都可作為抵押品,但必須在企業注冊地。“比如廣州的企業拿佛山的廠房抵押就不能獲批貸款。”該業內人士說,目前全國各地區的不動產信息還未實現聯網,銀行難以了解抵押品的有效登記信息,比如是否被重復抵押等。涉及跨境抵押物就更難進行估值了。
二是貸款回收期長導致銀行“惜貸”。世界銀行集團所屬國際金融公司高級投資官員裴斐說,中國企業海外投資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產能合作、制造業等領域,需求以5至10年的中長期貸款為主,回收周期較長,其中的不確定因素較多,導致很多銀行不愿意冒風險。
三是投資項目前景存在較大不確定性。記者采訪過的銀行反映,有些“走出去”企業在項目選擇上“一窩蜂”,海外投資簽訂項目多,真正落實少,加之海外投資還涉及政治、宗教、法律等多因素,前景的不確定性非常大。“金融機構不可能為了一筆貸款從頭到尾跟蹤項目,而且海外投資項目的周期比較長,做起來不劃算。”廣東某金融機構信貸部負責人說。
打通關鍵節點紓解海外“融資難”
“走出去”企業融資難由來已久,政府和相關部門也采取了不少措施支持跨境融資。如近期銀監會提出將進一步完善機構和服務網絡布局,完善相關金融服務,助力“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實施。
浙江省成立了“走出去”融資與擔保服務平臺,向平臺內企業提供總額10億元的增量融資和擔保。廣東省率先完成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規劃銜接的實施方案,加大財政扶持力度,推進企業參與國際產能合作。
盡管如此,受訪的不少企業家反映,雖然我國金融業海外服務水平有顯著的提升,但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的速度相比企業拓展的速度還是“慢了半拍”。在不少新興市場,國內銀行尚未設點,國際化的外資銀行也沒去,這是目前企業海外融資陷入困境的關鍵問題。
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末,共有11家中資銀行在“一帶一路”沿線23個國家設立了55家分支機構。其中,五大行是中資銀行“走出去”的主力軍。從地域分布看,中資銀行在東南亞和西亞地區設立分支機構相對集中,在中亞、獨聯體地區布局還有很大空間。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表示,出于成本和風險考量,目前中資銀行海外布點并非多多益善,中資銀行的國際化進程起步較晚,還處于追隨本土企業“走出去”布點的階段。在一些風險較大、布點成本較高的地區,政策性金融和開發性金融應發揮積極作用。
接受采訪的企業家建議,在新興發展中國家,中資金融機構要在首都設分支機構,還要盡快在海外的重點地區設立辦事機構,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
廣東省財政廳國際債務辦有關負責人則認為,金融機構應不斷創新金融產品,以聯合融資、銀團貸款、跟蹤服務等多種方式涉獵海外項目,幫助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參與國際產能合作,實現金融企業自身規模的擴大和競爭力的提升。(完)
編輯:王瀝慷
關鍵詞:企業 海外 走出去 企業融資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