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抓鬮分科是專業“錢途”惹的禍
“大類招生”是指學校對相同或相近的學科門類——通常是同院系專業按大類進行招生,進校后先經過一到兩年基礎培養即“無專業”的公共大課學習,在學生對該“大類專業”有了自己充分了解,并在基礎學習中找到個人學習研究興趣和今后求職方向后,再進行專業細分選擇,根據興趣和雙向選擇原則進行專業分流。
有個體自主性,有二次選擇機會,防治“盲婚啞嫁”,這本來應該是理想型因材施教的模板,是高教改革中“通才教育”“通識教育”推崇備至的改革方向。對照這個定義才恍然發現,十多年前雖不知“大類招生”定義,筆者上大學卻是按此流程走的。
抓鬮分科是專業“錢途”惹的禍
當年,我們作為文學院的“黃埔一期”被招進來,招生簡章說大三時會分專業方向,所以大一大二總共一百來號人一起上大課,大三時終于大致分了仨方向:新聞、文秘和師范。這不過是形式大于內容的一次微調,因為大三后,真正的分流是學生內心對未來學業和職業規劃上的分野:忙考研、考證、考級、實習的,不亦樂乎;而有點臨時抱佛腳意味的“專業教材”,倒備受冷落。
那是十年前,一百來號人,每個“專業”劃拉三十來個,基本擺平。且主要是學中文專業,基本上是“萬金油”,所以沖突不大。但對專業科學性和職業精準度要求更高的工科院系,在經濟大勢和就業形勢更為嚴峻的當下,大類招生到了細分專業的轉折點,可能就沒那么容易讓各方滿意了。無奈之下,終于看到了“抓鬮分科”這一頗為荒誕、對當事方卻可能是一本正經的做法。經嚴肅決議而抓鬮的,是湖南衡陽南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新華網9月13日)
正因為專業細分,冷熱不均,各方訴求難以平衡,院系領導討論良久才出此下策。熱門專業越來越熱,人滿為患,師資不足;冷的無人問津,百般嫌棄,教師甚至吃不飽。這顯然與通才通識教育的初衷相去甚遠,前幾年有些進行大類招生的試點都遭遇此類大同小異的尷尬,紛紛宣告退出。
從學科設置角度看,所謂“冷熱”專業的劃分,多以就業結果、薪資水平為導向,這明顯是具有功利傾向的人為劃分。當然,這又不是教育界能獨力解決的。專業本有冷熱之別,職業不分貴賤,但當整個社會的個人價值評判標準,當所謂“成功”與否已窄化到簡單粗暴的賺錢多少,所謂“冷熱”也就很難理性評判。
有些論者認為,沒人報的專業就取消,扎堆的熱門專業就擴容,這樣就皆大歡喜了。其實,這是最短視的學術和教育管理——教育及學術研究與發展,當緊跟時代,明顯過時的分科專業在互聯網時代當然有迭代更新之必要,但也不能盲目跟風,完全為了最終的求職,過度迎合短期市場而設置“應景專業”。
如果僅以賺快錢為專業設置標準,那么文史哲等人文社會科學專業,“錢景”都不好。人文思想未必能在市場上及時變現,但如果一國之教育,連專業設置都提前迷失在熱錢、快錢上,師生都削尖腦門扎向最賺錢的所謂熱門專業,對所有不能立刻變錢的學術文化統統不感興趣,那這樣的教育是沒有未來的,長此以往,這樣的社會和國家也沒多少希望,更難有世界范圍內的文化和思想價值方面的影響力。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抓鬮分科是專業 錢途 學科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