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劉慈欣獲頒“科幻功勛獎” 銀河獎大獎空缺
本報訊 上周末,由《科幻世界》雜志社主辦、京東圖書協辦的第26屆銀河獎揭曉,劉慈欣獲得了“科幻功勛獎”,剛剛拿到雨果獎的《三體問題》的翻譯、美籍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獲得最受歡迎的國外科幻作家獎。評委會同時宣布“由于2014年度國內原創科幻長篇質量普遍平平,缺少亮點”而空缺,張冉、寶樹、吳巖、桂公梓、陳梓均五人分別獲得年度最佳中、短篇小說獎。
劉慈欣可以說是從“銀河獎”走出的作家,他曾連續八年破紀錄地包攬“銀河獎”。不過此次得銀河獎后的劉慈欣仍然保持了清醒的認識,他說,目前國內科幻文學仍然是小眾的閱讀形式,“全國科幻迷大概一二百萬人的樣子”,無法單純靠科幻愛好者去推動中國科幻產業的發展。劉慈欣認為,中國科幻文學在短時期內真正成為一個大規模的產業是很困難的,“雨果獎對國內科幻文學的推動是非常有限的,我們的科幻文學長期處于低迷的邊緣化狀態,很難因為某一個獎有根本性的轉變”。劉慈欣坦陳當代科幻作家中,此次,因《宇宙墓碑》獲得了最佳科幻圖書獎的知名科幻作家韓松對他的影響很大。
而憑借小說《大饑之年》獲得本屆銀河獎最佳中篇小說獎的科幻作家張冉在得獎后說,科幻作家近些年的境遇確實有所改觀,影視公司對科幻文學的關注改變了科幻作家的生活狀態。“幾年前大家都靠稿費生活,千字一百多塊錢,大家真的窮怕了,誰得個獎就請大家吃頓飯。”張冉說,最近不少作品開始有游戲、影視等公司接洽,“近些年我們開始有了科幻產業鏈的雛形,作家有版權的銷售,我們的創作會有一定的回饋,這是一件好事。”
不過張冉同時提出一種深深的擔憂,因為目前科幻文學的創作已經有些浮躁之風。“今年以來特別明顯,大家都看到錢,不討論寫作了,只討論你的作品能賣多少錢,多少萬,典型的暴發戶時代。”張冉說,這對作家的創作損害很大,因為在寫作時往往不去考慮文學性,而是好不好賣,“要是能改編成影視,當聯合編劇還能掙一筆,也不是件好事。”
1985年,《科幻世界》雜志和天津的《智慧樹》雜志聯合舉辦了首屆“銀河獎”,此后因為《智慧樹》的倒閉,銀河獎由《科幻世界》獨家承辦。自1991年起,“銀河獎”每年舉辦一屆,旨在獎勵前一年在《科幻世界》發表的科幻小說中的佼佼者,迄今已歷25屆,共獎勵作品247篇。“銀河獎”既是中國科幻創作者展示實力的平臺,也是培養中國本土科幻作家的搖籃,其獲獎作品代表著中國大陸科幻創作的最高水平。
“銀河獎”始終堅持開闊的科學眼光和審美的藝術趣味相結合的評獎標準,鼓勵創作想象力新銳、科學內涵深遠的科幻小說。近三十年來,通過“銀河獎”這一平臺,劉慈欣、王晉康、何夕、韓松、潘海天、趙海虹、凌晨、夏笳、陳楸帆、張冉、寶樹、江波、阿缺等一大批科幻中堅成為中國科幻界的明星作家。
今年8月,劉慈欣的代表作《三體》系列的第一部《三體問題》英文版榮獲世界科幻文學最高獎項“雨果獎”,劉慈欣成為獲得該獎項的第一個亞洲人,進而在國內掀起了新一輪“科幻熱”。本屆“銀河獎”不僅為劉慈欣特別頒發了“科幻功勛獎”,由《科幻世界》雜志社制作的《劉慈欣科幻短篇小說集》也在頒獎之后首次與讀者見面。 陳夢溪 J226
編輯:薛曉鈺
關鍵詞:劉慈欣 三體 科幻世界 銀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