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合作辦學,怎么成了“賣人頭”
早些年常坐長途班車的人,最怕被司機“賣人頭”,半路上把你轉給另一輛車。荒郊野外,人地兩生,誰敢不從?坐上這種車,你已經不是人了,是任人宰割的豬崽:人身安全都沒有保障,人的權利,人的尊嚴,更無從談起。你的全部人生追求,此刻只剩下一件事:活著到達目的地。現在很少聽到司機“賣人頭”了,沒想到的是,多年后的今天,“賣人頭”也轉型升級了。所賣的不是乘客,而是學生,做這個買賣的,也不是司機,是高校。
昨天,《京華時報》等媒體報道,云南新興職業學院6個專業共234名學生的學籍被“調包”,在這些學生毫不知情的情況下,他們變成了原先與他們毫無關系、而且遠在文山州的三鑫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學籍的“調包”,其實是“合作辦學”下的蛋,這234名學生的遭遇,不過是“合作辦學”的諸多亂象之一。
報道說,新興職業學院是一所老牌醫藥專科學院,以醫學專業見長,在省內同類學校中小有名氣,就業率一直較高。這類地方名校或全國名校,在“合作辦學”的教育市場上往往是受追捧的對象,合作方——往往是民辦學校——需要名校的牌子吸引學生,有了名校的牌子,學費可以高出其他民辦學校一大截。而名校可以憑自己聲望向對方收取不菲的費用,說白了,就是賣自己的牌子。新興職業學院與那云南大理農業學校(2014年升級為大理農林職業技術學院)聯合招生,就有了這234名學生。學生入學時被告知,在大理農林學院學習兩到三年后,再回到昆明新興學院總部繼續完成學業。那么,為什么新興學院要把他們轉為三鑫學院的學生呢?很簡單,利益驅動,違規擴大招生數量——賣牌子導致了賣人頭。
三鑫學院院長李慧林對記者的話道出了真相:當年新興學院招錄考生過多,三鑫學院又有指標空缺,可以幫新興學院解決學生的學籍問題。新興學院將這些學生信息匯總后交由三鑫學院錄取、辦學籍,后來大家都很忙就把這事耽誤了。李院長的話告訴我們幾件事情:對這樁買賣,學生完全不知情,新興學院想把他們賣給誰就賣給誰,其命運與長途車上被“賣”的乘客類似;學校違規招生,已經構成對學生的欺騙,其過錯還要上當受害的學生來承擔。“后來大家很忙把這事給忘了”,這不經意的一句話,道出了當今高校的一部分真相,道出了學生在“教育事業”生物鏈的末端處境。如果不是學生反彈強烈,如果不是媒體介入,學生學籍就可以任意由學校轉來轉去?教育主管部門的監管何在?
據說“合作辦學”的好處是優質資源共享。問題是一所學校的教育資源再好,它所能承載的學生數量是有限的;即使是先進的教育理念,也需要合作方有接受和實踐的能力,而且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念;只有賣牌子可以不受限制,但賣牌子不是為了教育,是沖著錢去的。在一所著名高校的官網上可以看到,該校“合作辦學”已經在全國多個城市落地,而且呈現上升趨勢;真懷疑該校的教育資源經得起這么攤薄?(戎國強)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合作辦學 高校“賣人頭” 學籍“調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