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日貨KO國貨,敗就敗在“顏值”低?
一個價值5000元人民幣的日本小學生書包近日在網上受到追捧。據稱兼帶掃貨目的的赴日游客,甚至將目標由馬桶蓋轉向了書包。晨報記者22日連線了孩子在日本讀小學一年級的中國媽媽梁女士,她表示,這個書包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好。(8月23日《新聞晨報》)
剛搶完日本馬桶蓋,又去搶日本書包,一些國內消費者對日本貨的過度追捧,令人咋舌。花5000元錢,給讀小學的孩子買一個書包,這也太奢侈了,小孩背得起嗎?再者,這日本書包,除了“顏值”比較高,其實并無特別之處,而且不適合中國孩子使用,可以說是“水土不服”,中看不中用。如此看來,一些消費者瘋搶日本書包,源于對日貨的盲目崇拜。
當然,筆者反對瘋搶日本書包,并非意味著抵制日貨。事實上,絕對抵制日貨,是辦不到的,也是行不通的。在中國,日貨不僅限于汽車和電器,還有難以估量的鋼鐵、纖維等日本的大宗出口產品,鑄進了無數的中國建筑之中;可以說,日本制品在中國無處不在。再者,日本制造的醫療器械,幾乎是每一家中國醫院的必備品。因此,從日本對中國政府開發援助(ODA)層面來看,一個絕對的日貨抵制者,將無法使用京九鐵路、北京地鐵和首都國際機場等公共交通設施。
然而,不抵制日貨,并不代表可以瘋搶日貨。必須承認,一些國人跑到日本搶馬桶蓋、襪子、書包等,首先是消費心態出現了偏差,存在“崇洋媚外”心理,總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以至于,一些消費者赴日本搶回國產馬桶蓋,還樂不可支。再者,“中國制造”在許多方面,確實技不如人。比如,中國堪稱“衣被天下”,卻缺少紡織品品牌,導致一些消費者舍近求遠,去日本“搶襪子”等紡織品品牌,令“衣被天下”蒙羞。
可見,若想遏制瘋搶日貨現象,首先應正確引導消費,培植積極健康的消費文化。國人消費,不單是取決于年齡和收入,而是取決于“消費心理”。國人消費的根基,在于“消費文化”,而不單是產品本身。在中國,更多的消費品是用于禮儀和社交,其最大的市場消費力就來自于社交心理,這恰恰也讓很多人在境外購物和在境內購物有著不同的消費心理。因此,要引導國內的消費者,摒棄“消費洋品牌就是時尚”的狹隘消費觀,為國人名正言順地消費國產品牌,營造寬松和諧的文化環境。
特別是,日本書包,背不動民族品牌。換言之,打造民族品牌,才是遏制消費外流的根本之策。中國作為世界“制造大國”,缺少自己的民族品牌,令人尷尬;而缺少奢民族品牌的大國,卻成為全球消費外流第一大國,這種反差是對中國民族產業的極大諷刺。國產品牌的奇缺,也正是消費外流的癥結所在。因此,要傾力打造民族品牌,逐步實現“制造大國”向“品牌大國”的質變,增強國產品牌的吸引力與公信力,讓國人“近水樓臺先得月”,不再舍近求遠,在家里盡情消費國產品牌。(汪昌蓮)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日貨KO國貨 瘋搶日貨 日本書包 抵制日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