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廖海金:地溝油走“正道”還需政策引導
不久前在成都召開的中國首屆地溝油再生綜合利用與生物燃料發展論壇上,一家生物能源企業的老總感嘆:發展生物柴油產業是避免地溝油“回流”餐桌的有效手段,然而現實情況卻并不樂觀。由于原材料供應難保障、銷售路徑不暢通、產業政策難落實等原因,有相當一部分的廢棄油脂回收企業長期面臨“吃不飽”的尷尬,而大量生物柴油廠迫于市場壓力無奈停產。作為地溝油資源化利用主渠道的生物柴油產業盡管已發展10余年,卻仍然蹣跚難行。
近年來,地溝油回收不當,流入餐飲和食品行業,嚴重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已成為一種公害。正是在這樣的現實語境下,在認識到地溝油對人體健康和食品行業危害后,一些地方(如成都)開始對地溝油采取統一收購,推動廢棄油脂行業內部監管,推動完整的地溝油登記制度等措施,令公眾頭痛的地溝油找到“家”。應當肯定,這種“標準化”收油隊伍將與不法收購商形成競爭,讓地溝油處置、流向安全可靠,人們對地溝油的去處和用途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不再是“霧里看花”,同時也可以防止不法商家為節約成本再次利用廢棄油,非法收購商也不敢明目張膽進行收購等,對確保餐飲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然而,正規回收企業長期面臨“吃不飽”的尷尬,一個顯見的原因是地溝油“游擊隊”搶食太多。近年來,一些地方廢棄油脂收購“正規軍”敵不過“游擊隊”的事并不少見。比如廈門卓越生物質能源有限公司,一年可提煉5萬噸的生物柴油,雖然接納了廈門地區至少一半的地溝油,但依然解決不了原料問題,其公司組建的正規收購隊伍,往往拼不過其他非正規回收人員。
毋庸置疑,將地溝油用來生產生物柴油是地溝油變廢為寶的最佳出路。可問題在于,從地溝油到生物柴油是化學反應過程,其生產成本較高,且工藝又較復雜。而據警方在打擊地溝油過程中掌握的大量證據顯示,使用地溝油煉制食用油的工藝流程,只是簡單的水解、蒸餾、分體“三步曲”的物理分離,并沒有太大的技術含量。況且,食用油相比生物柴油來說,其利潤空間更大。地溝油之所以會重回餐桌而不能流入到生物柴油等政府希望的領域,充分說明了不是生物柴油企業不愿意回收地溝油,而是利潤水平讓他們收不起地溝油。由于盈利能力的欠缺,生產生物柴油的企業面臨著嚴重的原料短缺困境。
誠然,我們不能怪罪持證單位吝嗇,不肯出錢收購,因為非法的地溝油產業是暴利的,而正規的回收公司將餐飲垃圾轉化為生物柴油等能源,成本不低,利潤不高,若在收油時和私人收油隊進行價格戰,必敗無疑。從這個角度來看,斬斷地溝油的利益產業鏈,一個重要的突破口就是,在賦予取得服務許可證的企業“收購壟斷權”的同時,也要讓其能夠提供和私人收購大體相當的“收購價格”。也就是說,只有將地溝油作為生物柴油等產品原料的生產企業,具有較強盈利能力,才能將地溝油引向“正道”,變廢為寶。
顯然,圍堵地溝油不只是正規回收企業的責任,這種“變廢為寶”的產業理應得到政府的扶助和補貼,在政策、技術尤其是經濟補貼等方面,政府都應當有所作為,承擔更多的責任。譬如日本,地溝油最大的買主就是日本政府,而且購買價格高于無良廠商可以接受的價格,然后制成生物柴油,提供給公共汽車和垃圾使用車。因此,唯有讓正規回收企業在市場上有一定的競爭力,這些企業才可以開出和私人收購相當的“收購價”。政府除了給“正規軍”必要的政策扶持和經濟補貼,還應對餐飲企業加強監管,比如可以考慮出臺強制性規定,要求餐飲企業必須將餐飲垃圾賣給正規的收購企業,同時加強對收購地溝油用于生產食用油企業的嚴厲打擊。
筆者相信,只要我們摒棄簡單的硬性思維,綜合運用行政和市場等多重手段,從源頭抓起,嚴格監管與市場無縫對接,地溝油變廢為寶也就指日可待了。這,也是使地溝油遠離餐桌的治本之舉。
(作者系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食品藥品監管局局長、渝水區政協委員)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廖海金 地溝油 政策引導 生物能源 地溝油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