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營養膳食營養膳食
謹防“秋老虎”發威 立秋飲食宜祛暑滋陰
“立秋"意味著秋天的開始,然而高溫天氣持續,讓很多市民感到頗有"秋老虎"發威感覺,養生專家提醒,時至立秋,防暑和滋陰是養生保健的關鍵詞。
秋老虎是我國民間指立秋(8月8日左右)以后短期回熱天氣。一般發生在8、9月之交,持續日數約7-15天。氣象學上指處暑節氣后連續5天最高溫度在35℃以上。這種天氣出現的原因是南退后的副熱帶高壓又再度控制江淮及附近地區,形成連日晴朗、日射強烈,重新出現暑熱天氣,人們感到炎熱難受,故稱“秋老虎”。這種炎熱的氣候,往往要延續到9月中下旬,天氣才能真正涼爽起來。
宜祛暑滋陰
立秋之后,晝夜溫差加大,在飲食上應堅持祛暑清熱,多食用一些滋陰潤肺的食物。醫學專家認為,秋季燥氣上升,易傷津液,因此,在飲食上應以滋陰潤肺為宜,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類等食物,少吃油膩厚味之物。
考慮到天氣還可能會依舊炎熱,市民可通過多吃蔬菜、水果來降暑祛熱,還可及時補充體內維生素和礦物質,中和體內多余的酸性代謝產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蔬菜應選擇新鮮汁多的,如:黃瓜、冬瓜、西紅柿、芹菜等。水果應食用養陰生津之品,如:葡萄、西瓜、梨、香蕉。另外需要提醒的是,立秋之后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胃、腸道疾患。因此,脾胃虛寒者注意不宜食用過多。
推薦飲食:山藥百合大棗粥
原料及做法:山藥90克,百合40克,大棗15枚、薏仁30克及大米適量。將以上原料洗凈煮粥,每日2次服用。
功效:山藥具有補脾和胃之功能;百合清熱潤燥;大棗、薏仁健脾和胃,諸物合用具有滋陰養胃的作用。
著重養陰補虛
秋天正是養陰補虛的好時節,但是秋補可不能亂補,只有了解自己的體質才好對癥進補。
如果呼吸淺短,聲音低微,神倦懶言,動則汗出,食欲減少,舌質淡就屬于氣虛體質。用黃芪、黨參、西洋參沏水喝,或者做粥喝是最簡單的方式。
如果面色蒼白,口唇淡白,夜熱盜汗,肌膚枯澀,舌淡紅無苔就屬于血虛體質??梢杂卯敋w、紅棗、何首烏、桑椹做粥,在燉雞湯、燉肉時也可以加點。
如果顴面潮紅,口燥咽干,盜汗,尿少而赤,大便秘結,舌紅少苔就是陰虛的體質。可以用麥冬、五味子、山藥、百合等,熬粥的時候可以放幾味。
調理脾胃
實際上立秋后很長一段時間,氣溫還是較高的,空氣濕度也較大。再經過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虛,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調理脾胃應該側重于清熱、利濕、健脾,以使體內的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脾虛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體倦怠、面色萎黃,秋天不妨適度吃點健康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芡實、山藥等。
經過一個夏天后,人們的身體消耗很大,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虛寒。因此,在選擇食物時,不宜過于寒涼,如西瓜、梨、黃瓜等,要少吃。
消化道不適的人在秋季應當少食多餐,多吃熟軟開胃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油膩食物。
常吃辛辣、油膩的人,時間長了身體容易生火,積熱于腸胃,秋季調理一定要注意清泄胃中之火,待胃火退后再進補。
濕熱感冒不要多喝水
秋季的氣候特點是初秋濕熱較甚;白露后雨水減少,氣候干燥,晝熱夜涼;寒露后天氣很快變冷,許多人很難適應氣候的變化,所以秋季也是多種疾病的高發季節。秋季氣候多變,是流行性感冒、咽喉炎等疾病逞兇的時節。
其中,濕熱感冒者多,一般表現為:低熱,微惡風,肢體酸痛或疼痛,頭昏咳嗽痰粘,鼻涕濃濁,心煩口渴,渴不多飲,或伴有便溏,小便短赤,苔黃膩。宜清熱祛濕為主。不要多食用酒、肥膩之物,以免易助生濕熱,與自然界的“外邪”相互挾襲,極易致人生病。
同時,已患感冒的人群不要輕易使用多喝水的辦法來治療,因此時人體內濕氣已重,再多飲水是加重脾臟負擔,非但于病無補,反而有害。薏苡仁、赤小豆,兩者各半煮粥食用,非但能治感冒,對此段時間未患感冒的人群出現的頭昏、身重、嗜睡、多汗等現象也有非常好的調理作用。
編輯:趙彥
關鍵詞:謹防“秋老虎”發威 立秋飲食宜祛暑滋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