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縱議 縱議
伊核協議達成會帶來什么
原標題:伊核協議達成究竟會帶來什么?
■ 觀察家
在解除對伊朗的經濟制裁后,伊朗作為國際原油主要供應國的地位有望逐漸恢復。其直接效應是,國際原油生產和銷售能力將得到增強,國際油價在未來一段時期的走勢得以確立。
延遲兩周后,7月14日,聯合國“五常”及德國與伊朗終于在維也納達成歷史性協議。伊朗承諾移除三分之二的離心機及98%庫存的濃縮鈾,開放包括軍事設施在內的所有場所,確保國際核查人員能夠定期檢查伊朗核設施。作為回報,美國、歐盟和聯合國將分階段解除對伊朗實施的制裁。這也成了國際輿論聚焦點。
從2003年2月伊朗核問題浮出水面到2006年7月形成6大國磋商機制,再到如今,馬拉松式伊核談判已持續了12年。伊核協議的達成,不僅為這場曠日持久的博弈畫上了一個句號,廓清了伊核問題的前景,而且還將在許多方面顯示出其價值。
首先,伊核談判為國際社會防止核擴散的努力建立了一個可以借鑒的范式。在過去的10年,伊核問題是最難解的國際焦點問題之一。一方面,伊朗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社會有著難以化解的歷史恩怨,1979年伊朗革命發生的德黑蘭人質事件,令雙方長期處于事實上的敵對狀態。另一方面,伊核問題還牽扯到中東地區什葉派與遜尼派、伊朗與以色列之間的長期糾葛,反對解除對伊制裁具有強大聲勢。伊核協議的達成,在一定程度上確立了解決核擴散這樣的全球風險,在國際事務的處理程序中具有優先性。再錯綜復雜的地緣政治關系,也不應將核擴散作為博弈籌碼。這一點,對于其他地區尚待解決的核問題,具有導向作用。
其次,伊核協議的達成,還一定程度上重新恢復了聯合國的國際事務仲裁者地位。冷戰結束后,聯合國地位受到了嚴重挑戰。這特別表現在,在防止核擴散事務上,個別國家似乎成了其他國家核開發和核利用權利的授牌者;在地區安全事務上,區域軍事聯盟在事實上取代了聯合國應扮演的角色。伊核談判的主體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加德國,這有助于避免談判進程中產生的意識形態偏斜,平衡考量防止核擴散與和平開發核能的利益訴求。
此外,在解除對伊朗的經濟制裁后,伊朗作為國際原油主要供應國的地位有望逐漸恢復。其直接效應是,國際原油生產和銷售能力將得到增強,國際油價在未來一段時期的走勢得以確立。鑒于世界經濟仍處于脆弱復蘇期,多數經濟體因此不得不采取激進貨幣政策,油價在低水平穩定,有利于緩解通脹壓力,幫助包括中國在內的石油消費國降低制造業成本。
不過,伊核協議能否得到執行以及能否得到長期遵守,還面臨不少考驗。比如,伊核協議需要兩大談判對手美國和伊朗國會的批準才能生效。而美國國會的許多共和黨人,已對允許伊朗保留部分核開發權利提出質疑。伊朗內部能在多大程度上支持哈桑·魯哈尼總統在談判中表現出的務實主義,也需要驗證。此外,伊朗重歸國際原油市場,對目前國際原油的主要供應方來說,意味著新競爭者的出現,這種情形很可能因為伊朗的什葉派國家標識而變得更加敏感。
盡管仍然存在一些未定之數,但無論伊核協議何時生效,有效期是否會延長,有一個事實已不可更改:這份協議是多年來首次一個被依據聯合國憲章予以制裁的國家,通過談判而非戰爭擺脫了制裁。這對國際合作所能夠產生的價值,做了一次所有人都看得見的驗證。
□邇曉(學者)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伊核協議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