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誰助長了高校替課之風?
原標題:胡安琪:誰助長了高校替課之風?
拿著父母的錢,雇別人替自己上課,相信望子成龍的父母看到這一幕都會心痛不已。而大學生們看起來卻對這樣的現象已經見怪不怪,在哈爾濱理工大學的課堂上,有時一節課的替課率竟然達到10%,老師不會管是否是替課者,輔導員也沒能發現替課的人員。(6月29日央視新聞)
關于大學生上課情況的新聞有很多,而這次不僅僅是上課玩手機、看小說那么簡單。為了應對老師的點名,居然出錢請人上課,讓人何等痛心!
高校替課現象的出現,首先與大學生對于高校課堂的錯誤認知有關。
不少大學生認為老師上課講解的東西"毫無用處",不如在寢室打打游戲或者去做所謂的"自主創業",完全忽視了對課堂學習的重視。他們把上課當做一種不得不完成的任務,且在完成任務的時候,還懶得親自上陣,花個幾十塊錢請人搞定。大學生對教學的錯誤認知、對自身極度不負責的態度,是高校替課現象出現的根源。
那些參與替課的人員,不是專門雇傭的社會人員,而是大三大四的學生。在替課者與被替者中間,甚至還存在著一層中介,可以說,“替課”已經成為了一種產業鏈。這讓人不禁感嘆:產業鏈背后折射了學生們何等扭曲的價值觀!替課中介的一句話讓筆者記憶猶新:"他們有需求,咱們就提供,你情我愿的事。"這話多么云淡風輕,卻透露了替課大學生對金錢的盲目追求。
平心而論,高校替課現象的出現,不僅意味著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也暴露了相關高校對學生管理工作的問題和不足。可以看到,老師上課時不管學生是不是替課者,只要點名的時候能夠有人喊到就行。很多老師只是履行了傳道授業解惑的義務,卻沒能真正盡到育人的職責。而本該對學生負責的輔導員也沒有發現替課的人員,輔導員與學生之間只是名義上的輔導與被輔導、實際中,卻是不聞不顧,輔導員之位形同虛設。所以說,高校對學生管理工作的缺失,也是導致高校"后門失禁"的重要原因。
高校替課之風的猖獗,暴露了大學教育的種種問題。我們應該思考上大學的意義何在:只是為了混個文憑、掙點小錢嗎?老師們也該思考:如何更好地吸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而不是靠著點名的方式來把學生"捆綁"在課堂上?此外,高校也要反思:能否開發出一種更有效的管理模式,讓輔導員和學生之間形成更加緊密的關系,讓輔導員真正起到輔導的作用?
我們拭目以待!
編輯:水靈
關鍵詞:誰助長了 高校替課之風 高校替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