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全國政協常委熱議行政體制改革:放權不易只因利益難舍
“大道至簡,有權不可任性。”這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對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政府權力的精辟概括。在6月15日舉行的全國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上,圍繞“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保障第一個百年目標的實現”, 常委和委員們結合工作實踐和調研中的所見所思,知無不言,發言務實而懇切,認為行政體制改革任重道遠。
頗受關注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突破口,也是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之義。然而,行政審批到底有多難,讓群眾多頭疼?
一向敢言的周漢民常委,引用了民眾口中的“半夜雞叫”“一日新政”等行政行為來反映有關部門有損政府公信力的做法,形容這些做法“令人難以置信”,很難與法治政府相吻合。
“許多無度、無常的審批,不僅害苦了被審批者,也害苦了審批者。雙方都越來越忙,越來越累,但并不出效果。”周漢民說,一個市的領導曾稱一天要批15斤文件。然而,要改掉政府部門越位的習慣,將權力放給市場和社會,并不那么容易,只因“尚有難以割舍的利益。”
但比起越位,他認為更難改的是政府的缺位,改變缺位要付出真金白銀,可能還要“割肉”。
今年4月,隨全國政協調研團赴四川和廣東兩地就土地審批和項目環境影響評價領域相關問題開展專題調研,馬大龍常委對基層行政審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發現,簡政放權呼聲很高,地方非常擁護支持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但具體操作中,許多部門不是站在民眾的角度思考問題,是從本部門利益出發,民眾并未感受到較大變化。
“事前審批多,事后監管少,拿到審批單就沒人管了。”他認為,目前行政審批部門的工作重心不平衡,目前最缺乏的是監管和服務,應把工作重心向事中事后監管多傾斜,而非一味專注于審批。
“行政權力未得到有效遏制和規范,這是阻礙法治政府建設的最大癥結。”作為一名律師,彭雪峰常委熱心關注社會生活中一些飽受詬病的執法亂象,這其中有執法部門的權責脫節,有執法不嚴格、不透明、不文明現象,皆因行政執法程序不到位。
程序正義作為“看得見的正義”,是實現實體正義的必要保障。彭雪峰建議將“完善行政程序法制”作為法治政府建設的核心和突破口。據他觀察,多地已開始探索行政程序立法,并在規范行政權力、防治腐敗方面取得了有益的成果和經驗。彭雪峰認為制訂《行政程序法》的條件已經成熟,建議各地各部門結合自身管理特點,制訂地方法規,部門規章來細化程序法,切實堵住“權力伸出的觸角”。
編輯:曾珂
關鍵詞: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