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最政協 最政協
“改革高地”的歷史新跨越——來自上海的深改報告
“改革高地”的歷史新跨越——來自上海的深改報告
2014年09月22日07:30 中國政府網 我有話說 收藏本文
新華社上海9月21日電(記者 姜微、徐壽松、何欣榮)凌空展翼的鯤鵬——通向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標志性輪廓,在九月的艷陽里分外生動,勢上云天。
揚帆進發的巨艦——從陸家嘴金融城畔的浦江激流,到洋山港區的東海煙波,6000平方公里的上海,宛如一艘風帆滿滿的改革巨輪,駛向深水,搏浪探路。
“中國已經進入改革的深水區,需要解決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這個時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不斷把改革推向前進。”
縱驚濤駭浪,當勇往無前。從自貿區到國資國企改革,從司法改革試點到政府自身建設,從教育體制改革,到文化、科技體制改革……今日之上海,改革畫卷波瀾壯闊:各項改革相互配套、協調推進,領域之多、范圍之廣、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上海要堅決承擔起中央賦予的改革實驗田責任,全力推進各項改革先行先試、試出成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明確表示,改革會有風險,但最大的風險是不改革。
改革風云在浦江激蕩!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使命,再次使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上海成為領跑者。
歷史方位:國家戰略下的改革開放排頭兵
長江與東海交匯處,是舉世矚目的上海自貿區。今天的自貿區,雖已不復掛牌之初人頭攢動的熱鬧場景,但每月仍新注冊700多家企業。更重要的是,負面清單、非禁即入、制度創新、種苗圃……伴隨自貿區的成長,一系列新的改革理念、術語在全國廣為傳播。
“把上海改革放在全國改革開放的大格局、大背景下來思考和謀劃,這是上海改革的一貫特色。”上海社科院院長王戰一語道破“密碼”。
改革路上勇擔當,這份責任源自中央的殷殷寄托。“上海要繼續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科學發展先行者。”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指出,上海作為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占有重要位置,要抓住機遇,銳意進取,不斷提高城市核心競爭力,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上海的各級領導干部認識到,這意味著上海改革先行先試的責任更大、任務更重。
這份責任源自高度的自覺。“上海到了沒有改革創新就不能前進的階段,”上海市委認識到,上海開放度較高、轉型發展較早,遇到的大多是沒有先例可循的新情況新問題,當下上海最大的紅利就是改革,最大的優勢就是開放,唯有率先以改革開放突破發展瓶頸,才能開創新局面。十八屆三中全會后,上海在全國率先推出國資國企改革20條,探索將整體上市作為混合所有制的實現形式,從而帶動了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潮。
這份責任源自歷史賦予的使命。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對于上海邁向改革前鋒的歷史進程,王戰條分縷析:上世紀80年代,當東南沿海率先改革時,上海以“長子”身份貢獻全國財政收入的1/7,穩住改革“大后方”。上世紀90年代,通過浦東開發開放,帶動長三角乃至整個長江流域的發展。2008年以后,又陸續推出“營改增”、家庭農場和自貿區等重大改革,為全國改革開放探索新路、積累經驗。
如今,站在國家戰略的高度,改革一刻不停步。展現在世人眼前的,是這樣一幅千帆競發、奮楫爭先的生動畫面:自貿區改革大刀闊斧,市場主體熱烈響應,一批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次第推出。司法、教育改革在全國率先試點,為其他區域提供借鑒樣本。國資國企、文化體制改革銜枚疾進,帶動資本市場熱流翻滾。科技體制改革大膽求索,朝著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方向穩步邁進……
站在國家戰略的高度,改革每一步都著力先行先試。華東師大教授杜德斌說,當前,新一輪科技創新浪潮方興未艾,全球創新空間和分工體系處于“大洗牌”的前夜。上海作為我國經濟中心,已成為跨國公司全球研發網絡的關鍵節點和重要樞紐。在此基礎上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既是上海自身轉型的要求,更是國家戰略所需。
從浦東開發開放到上海自貿區,從之前的“四個中心”建設到最新的上海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國家使命貫穿改革歷程。“相比以往,當前的改革更加自覺,更加超越自身,更具有引領性。”上海市政協常委、上海市經濟學會會長周振華如是評價。
全國坐標: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創新高地
金秋九月,上海市新入學的高一學生,將實施新的高招方案,高考不分文理科、探索多元錄取機制。這項牽動億萬學子和家長神經的改革試點,將直接為全國教改鋪路。
教改不過是最新一例。制度創新、復制推廣一直是上海改革最顯著的特色、最堅定的追求。
上海的決策者認識到,要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和科學發展先行者,必須把握制度創新這個核心,按照可復制可推廣的基本要求,形成一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扎扎實實為國家全面深改作出更大貢獻。
率先改革,率先試出成果,率先形成示范效應,在上海蔚然成風,成果初現——
制度創新,激發出了市場活力。作為全國的改革高地,上海自貿區推動制度創新,徹底扭轉了以往的政策優惠思維:以負面清單為核心的投資管理制度,以貿易便利化為重點的貿易監管制度,以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金融服務業開放為目標的金融創新制度,以政府職能轉變為導向的事中事后監管制度——四大創新制度的建立,市場主體對此“高票贊成”:截至8月末上海自貿區內新設企業數量逾1.2萬家,超過原上海綜合保稅區20年的注冊總和。
制度創新,配合了國家經濟結構調整。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持續放緩,就業人數卻穩步增加,給宏觀調控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就業新常態”與服務業大發展密不可分。這背后的重要推手,就是2012年上海率先啟動的“營改增”試點,以制度創新為服務業清除稅制障礙,2013年,堪稱“崗位搖籃”的第三產業占比歷史性地超過二產。
制度創新,契合了人民群眾對于公平正義的追求。率先在全國試點的上海司法體制改革,抓緊建立完善法官檢察官職業保障、基層法院檢察院經費統一管理等五項制度。“這不是司法機關內部的改革,更不是上海一地的改革,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更好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海法學會副秘書長湯嘯天說。
制度創新,最終是為了推廣。“如果只是孤島式、盆景式的制度創新,就失去了先行先試的意義。”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說。去年8月,“營改增”從上海推廣到全國試行,隨后,實現了從地域到行業的復制。年初至今,借鑒上海自貿區的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多地推出“權力清單”,政府和市場的邊界進一步廓清。3月起,自貿區的工商登記注冊新規在全國正式實施。年中,海關在上海自貿區實施的14項監管服務制度創新陸續向區外復制推廣。
觀察人士分析,上海的改革大致分三類:自上而下、需要頂層設計的改革,如戶籍、計劃生育改革等,按照中央部署穩步推進;自下而上、允許地方“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如社會治理等,大膽探索;介乎二者之間,中央部署、地方試點的改革,如自貿區改革等,積極爭取中央部委的支持,努力試出成果。特別是第三類改革,上海在全國承接得最多,較好地突破了改革的“中梗阻”現象,著力成為全國改革的范本。
全球視野:市場取向、開放倒逼;全國前頭、世界前列
撼泰山易,推深改難。難就難在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正如上海市委主要負責人所指出,其復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一點都不亞于30多年前。全面深化改革會觸及各方面的利益,必然引起利益關系和權力格局的深刻調整變化。
年初,上海全面深改小組成立,下設8個專項工作辦公室,統籌推進一系列重大改革事項。改革堅決向不合理的既得利益開刀,而第一刀就砍在政府自身上,毅然實現“三放’:行政審批放手、投資領域放開、監管重點放后。
這是改革的路徑:市場取向、開放倒逼——
凡市場能決定的,就交給市場。凡社會有能力承擔的,就放給社會。同時,始終將改革與開放結合起來。上海市政府參事室主任王新奎說,上海的改革歷程,就是一個以率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為目標,深化綜合配套改革的歷程,同時也是一個以開放成功倒逼改革的歷程。自貿區的深意,正是提供了一個開放倒逼改革的機制,通過推進一系列制度創新,努力營造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倒逼其他區域加快改革創新。
這是改革的策略:整體推進、重點突破——
既注重改革的整體性、系統性、協調性和聯動性,以確保改革順利實施。今年初,上海市委提出經濟社會、民主法治、文化體制等8大領域的160多個改革事項,列入工作要點清單。又明確以局部先行先試為先導,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牽引和帶動其他領域改革。
這是改革的保障:法制思維、績效評估——
http://d1.sina.com.cn/pfpghc/da9d9fe6b6f84e39a5b77544a41e87c5.jpg
改革的紅線意識、底線思維何以體現?重大改革必須于法有據,有第三方的績效評估。譬如自貿區建設,今年下半年上海市人大通過了自貿試驗區條例,在全國首開先河。在多項改革中,上海引進了列表式管理。每項改革都有個列表,列明以前的制度怎樣,改革目標是什么,推進程度如何,責任部門是誰。在此基礎上,月有小結、年有評估。
上海市長楊雄說,在自貿區帶動下,到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四個中心”;推進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努力“走在全國前頭、走到世界前列”;呼應長江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兩大國家戰略,上海將成為內外聯接的全球節點、中國走向世界的友好界面……
站在新的起點上,上海這座改革高地,將不辜負中央的重托和全國人民的希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征程中勇當排頭兵、實現新跨越!
編輯:劉愛梅
關鍵詞:改革 上海 創新 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