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名家健壇名家健壇
心臟猝死到底是什么引起的
前不久,36歲的IT工程師張斌猝死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內頻頻轉發,其工作單位打卡記錄被曝出后,令諸多網友震驚——10天內有9天的打卡記錄是在凌晨,而且其中一天兩次打卡之間竟然隔了21個小時!猝死前一日他曾對母親說:“我太累了。”IT男猝死之事余波未平,4月12日又傳出北京友誼醫院心臟中心副主任醫師李大連突發猝死的消息,終年48歲。4月13日,遼寧錦州一名夜班出租司機發生猝死,年僅28歲……
近一段時間,青壯年猝死的消息屢見報端,人們在震驚與惋惜之余,不禁思索:心臟猝死為何如此多發?猝死者為何均為青壯年男性?心臟猝死真的“眷顧”這些年輕的“頂梁柱”嗎?過勞難道是導致心臟猝死的直接原因嗎?有哪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容易增加心臟猝死的風險呢?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對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張海澄教授進行了專訪。
心臟猝死青壯年比例并不大
心臟猝死真的是年輕人多發嗎?張教授表示,心臟猝死目前仍以老年人為主,隨著年齡增長,發病率逐漸增高。有數據顯示,45歲之前青壯年的心臟猝死率較低,45歲以后開始幾乎呈直線上升趨勢,特別是55~64歲有明顯上升,65歲以上的人群猝死發生率進一步增高。據統計,65歲以上心臟猝死率可達約200人/10萬,70歲以上則再翻倍。
對于近來發生的一系列令人惋惜的猝死事件,張教授表示:“盡管年輕人猝死率并不高,但從人們慣常的思維角度講,猝死者越年輕越容易引起人們的震驚和警惕。加之對其頻頻報道,難免使人走入‘心臟猝死青壯年多發’這一誤區。”
心臟猝死八成由冠心病引起
不論是36歲的IT男,還是28歲的夜班的哥,過度勞累都貌似導致猝死的罪魁。然而過度勞累真的是導致猝死的主要原因嗎?“其實并不盡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過度勞累只是一個外在的誘因,而并非內因。”張教授解釋說,之所以導致猝死,其身體必然存在問題。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猝死者中約四分之三是心臟原因所致,比如年輕人猝死多數由于重癥心肌炎、遺傳性心律失常、心肌病等,中老年人則主要是冠心病,冠心病引起的猝死約占所有猝死的80%左右。
除心臟疾病外,還有哪些不良習慣容易導致心臟猝死?對此,張教授表示,除了吸食可卡因外,其他不良習慣對于猝死影響并不明顯。
說到飲酒,張教授舉了個典型的例子。不少人平時有酗酒的習慣,久而久之導致心臟擴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入院治療被診斷為酒精性心肌病,要求其戒酒并臥床休息。經過半年左右的療養,心臟功能會逐漸恢復,心臟大小也能逐漸回歸正常范圍。
“盡管不良習慣并非猝死的直接因素,但其潛在的隱患同樣不可小覷。”張教授講,很多白領在電腦前一坐就是幾個小時,除了吃飯和上廁所之外基本不動。這樣容易在腿部血管上形成血栓,如果突然起來活動就可能造成血栓脫落,血栓游走到心臟,極易引發肺栓塞、猝死。
心臟猝死元兇性別側重各異
網上頻頻報道和轉發的幾個案例,猝死者均為男性,難道心臟猝死是男性多發?張教授表示:“這要分類型,不同類型的心臟疾病有不同的性別側重。比如冠心病導致的猝死男性多發,長 QT 綜合征導致的猝死表現為女性多發。”
長QT綜合征(這種疾病由于心臟鉀離子通道異常,容易導致突然意識喪失和猝死)有3種類型,較常見的一種類型是猝死在運動(尤其游泳)時多發,第二種多發于受到聲音刺激驚嚇之后(如電話鈴、鬧鐘等),第三種多表現為夜間猝死。
張教授同時介紹,Brugada 綜合征(Brugada 綜 合 征 是 一 種 編 碼 離子通道基因異常所致的家族性原發心電疾病)導致的猝死在東南亞地區多發,其猝死人數已經超過了車禍,成為亞洲青壯年死亡的第一元兇。特別是 Brugada 綜合征還具有性別選擇,表現為男性多發,且有家族聚集性,猝死常常發生在夜間。
“曾發生過一件令人恐怖的事:一家兄弟4人,有一天晚上老二在睡眠中猝死,3 天后下葬那日當晚,老大又發生猝死,之后幾個月內,老四和老三又相繼因猝死去世,家里只剩下一個女孩了。兄妹 5 人的年齡均在20~45歲。”對于這兄弟4人的離奇死亡,張教授解釋說,他們患的是Brugada 綜合征,這種疾病在發病之前無任何征兆,部分人查心電圖可顯示不正常,有的人只能在藥物激發試驗的情況下心電圖才會顯示出異常,也有患者在酒后、發燒、蒸桑拿、運動后會出現心電圖異常。
普及“第一救命術”,與死神爭分秒勝算大
張教授同時呼吁:“公眾應該學一些急救常識和心肺復蘇技術,關鍵時刻能救家人和朋友。如果身邊人發生心跳驟停倒下了,只是單純等待急救車到來,很可能兇多吉少。”他同時舉例說,曾有一名 27 歲左右的女性白領上班時突發心跳驟停倒地,萬幸的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之前為該單位所有員工進行過心肺復蘇技術的培訓,辦公室的同事立 即 為 其 做 胸 外 按 壓 ,并 聯 系“120”,到了急救車上胸外按壓也未停止。之后患者進入急診,用藥、除顫治療,幾天之后就步行出院了,各方面都恢復得非常好。
“心肺復蘇這一‘第一救命術’應該普及,在歐美地區,列為中學的必修課。有統計表明,美國普及了心肺復蘇,使得每年約有 20 萬人能夠挽回生命。而我國在這一方面還需努力,因為急救車能在‘鉆石 4 分鐘’之內趕到現場的可能性不大,何況一些大城市交通擁堵現象嚴重。”張教授同時強調,心臟驟停 4~6 分鐘就會導致不可逆的損傷甚至腦死亡。若從心跳驟停發生開始就及時進行胸外按壓,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且開始越早希望越大。搶救每延誤 1 分鐘,成功率就會降低10%。
受訪專家:張海澄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畢業于北京醫科大學(今北京大學醫學部)醫療系。主要研究方向為心律失常、心電圖、心臟電生理和起搏,擅長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各種心律失常、高血壓的診治。
編輯:趙彥
關鍵詞:心臟猝死 發病原因 不良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