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總理出訪微鏡頭:博物館遇“老鄉”
23日上午,李克強總理在秘魯國家考古、人類學和歷史博物館出席中國—拉丁美洲文明互鑒系列活動
新華網北京5月25日電 據新華社“新國際”微博報道,23日上午,李克強總理在秘魯國家考古、人類學和歷史博物館用很短的時間,走過了一段長長的歷史。
前一天剛剛在哥倫比亞出席中國-拉丁美洲人文交流研討會,第二天又在秘魯出席文明互鑒系列活動,如此密集的人文交流安排,顯示了咱總理誓把中拉人文交流推向前進的決心。
【哪些文物讓總理駐足】
總理在秘魯國家考古、人類學和歷史博物館凝視拉蒙蒂石碑。這塊石碑發掘于秘魯西部查文考古遺址的查文神殿,是查文文化的重要發現之一
無論是南美洲古印第安文明查文文化的神殿石碑,還是帕拉卡斯文明時期的珍貴紡織文物,都帶給克強總理一個接一個的驚嘆。
總理參觀的秘魯考古、人類學和歷史博物館成立于1822年,館內藏有上萬件殖民時期前的金屬、陶瓷、紡織品、石器、頭顱、木乃伊等珍貴文物。
他在一座座珍貴實物展臺前駐足聆聽講解員的介紹,不時與對方交流對秘魯人文和歷史的感受。
總理在參觀秘魯國家考古、人類學和歷史博物館時,聆聽講解員介紹
令總理驚嘆的查文文化神殿石碑有什么特別之處呢?原來這塊石碑產生于距今大約3000年,那個時候鐵器尚未在秘魯安第斯高原地區出現,總理很好奇,石碑上細膩精美的紋路是用什么工具雕刻的。
很快,講解員為總理揭開了謎底:工具很可能是一種特殊的火山石,它像鋼鐵一般堅硬。當時的工匠就是用這些堅硬的火山石來完成各種令人驚嘆的石刻藝術。
走到帕拉卡斯文明時期墓葬紡織品櫥窗時,總理被這些經過2000多年依舊色彩鮮艷的紡織品吸引住了。
公元前100年到公元200年間的帕拉卡斯文明時期墓葬紡織品
透過櫥窗,總理看到這些包裹木乃伊的刺繡織物織得非常細密。詢問講解員后,他判斷,這些織物的細膩程度可能不低于現代紡織工業所說的40支紗。
對于分辨棉紡織品的質量等級,總理可謂行家里手。他在紡織服裝大省河南省擔任省委書記時,就曾走進紡紗車間,內行地與技術人員交流著棉線“絨長”等質量標準、生產流程等問題。
秘魯早期文明的驚人創造力給總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感慨,中華文明有同秘魯的查文文化、印加文明學習互鑒的深厚土壤和廣闊空間。
【總理的秘魯“老鄉”】
李克強總理在“中拉文明互鑒酒會”上致辭。秘魯文化部長阿爾瓦雷斯女士在此前的致辭中說,秘魯人一直把中國人看作是“老鄉”
在一同參觀“中華文明起源”圖片展時,秘魯的政府官員、文化名人和友好人士多次向總理提起,中國人是秘魯人的“老鄉”。
如果在世界地圖上以中國為圓心畫出去,南美大陸無疑是地球上距離中國最遙遠的地方,那么秘魯人為什么愛稱呼咱們中國人為老鄉呢?
一位秘魯作家向總理介紹,秘魯的土語詞匯、安第斯山區的音樂等與中國的語言、音樂有許多契合之處,我們就像“老鄉”一樣。
總理點頭說:是的,我們是“老鄉”!他還現學現用,祝愿秘魯的“老鄉”幸福安康。
李克強總理和秘魯漢學家吉葉墨握手交談。他曾在《大決戰》等中國影視作品中飾演司徒雷登
傳說秘魯人早年就來自亞洲,與中國人有血緣關系。記者在利馬街頭經常能見到熟悉的“中國面孔”。
近代以來,近10萬契約華工遠渡重洋來到秘魯種植棉花、修建鐵路。如今,秘魯的3100萬國民中,約1/10人身上流淌著中國人的血液。這也許就是秘魯人愛叫中國人“老鄉”的原因吧。
正如秘魯部長會議主席卡特里亞諾所說,中國人已經很好地融入了秘魯文化,秘魯人的血液中都流淌著中國人的成分。
李克強總理與秘魯國家考古、人類學和歷史博物館館長卡拉斯科互贈禮品
游走于高度濃縮的兩大文明之間,總理感慨道,中秘兩國文明的互鑒交流能夠碰撞出閃亮的火花,就像秘魯有名的皮斯科雞尾酒一樣,飲起來回味無窮。(文字:侯麗軍 尚軍;攝影:龐興雷、侯麗軍)
編輯:水靈
關鍵詞:總理出訪 微鏡頭 博物館 遇老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