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原蘇聯援華專家阿爾希波夫一家的中國情結
原標題:新華社莫斯科5月7日電通訊:原蘇聯援華專家阿爾希波夫一家的中國情結
新華社記者吳剛
“爺爺一生對中國充滿了深厚感情,這種感情也感染了我們。雖然我們一家人職業不同,但對中國都十分熱愛,”原蘇聯援華專家組組長伊萬·瓦西里耶維奇·阿爾希波夫的孫子、阿爾希波夫基金會主席伊萬·鮑里索維奇·阿爾希波夫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這樣說。
因為對新中國恢復國民經濟和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作出巨大貢獻,為維護中蘇兩國人民友誼和改善中蘇關系作出不懈努力,伊萬·瓦西里耶維奇·阿爾希波夫曾獲得“中蘇友誼勛章”、“中俄關系六十周年杰出貢獻獎”、“新中國60年最有影響的海外專家”等榮譽。
1950年,伊萬·瓦西里耶維奇·阿爾希波夫被派往中國擔任蘇聯援華專家組組長。那個時期,雖然中國非常貧窮,但中國人民對實現工業化的激情和忘我的勞動品質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決定竭盡所能,為中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作出貢獻。
“當年蘇聯援華專家在中國工作期間也遇到了很多困難。爺爺是一個很有責任感的人,如何讓蘇聯援華專家在最短的時間內為中國經濟作最多的貢獻,一直是爺爺遇到的最大難題,也是爺爺在華期間努力工作的方向,”伊萬·鮑里索維奇·阿爾希波夫說。
盡管當年中國經濟非常困難,但中國政府和人民對蘇聯援華專家卻充滿了關照。有一次,周恩來提前很長時間來參加與蘇聯援華專家代表舉行的工作會議,伊萬·瓦西里耶維奇·阿爾希波夫一開始還很疑惑,后來才知道,原來周恩來是特意提前趕來的,是要實地考察蘇聯專家對生活條件、工作環境是否滿意。周恩來的這一舉動讓他很感動。他之后多次表示,中蘇兩國那個時期的友好關系是真誠的。
后來中蘇關系的破裂與惡化讓伊萬·瓦西里耶維奇·阿爾希波夫非常痛心。“盡管爺爺多次向蘇聯領導層反映過中國方面挽留蘇聯援華專家的誠意,盡管爺爺非常不愿意離開中國,但由于當時的政治原因,他還是不得不離開了中國。但爺爺從未講過任何對中國不利的話,從未做過對不起中國的事情。后來,他擔任了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多次向蘇聯領導層建議恢復和改善中蘇關系,幾乎在每個適當的場合,爺爺都會表達這一立場”。
伊萬·鮑里索維奇·阿爾希波夫家里有一面墻,上面掛滿了中蘇關系改善后,他爺爺訪問中國期間同中國領導人和當年在中國工作時的老朋友的合影。“爺爺非常喜歡這些照片,每次都能盯著照片看很長時間,那段時期也是他最開心的時期,”伊萬·鮑里索維奇·阿爾希波夫還告訴記者,爺爺為盡快恢復兩國關系作出了很多努力,讓他高興的是,他終于在有生之年看到了成果。
1984年12月,伊萬·瓦西里耶維奇·阿爾希波夫以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的身份率團訪華。其間受到了陳云、彭真、薄一波等老朋友的親切會見,并同中國政府簽署了新的中蘇貿易協定,為改善兩國關系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我的心一半留在了中國”,是伊萬·瓦西里耶維奇·阿爾希波夫曾經說過的話。這句話流露出他對中國的深厚感情,也激勵著他的后代繼續擔當中俄兩國友好的使者,為推動兩國友好作出不懈努力。1998年,伊萬·瓦西里耶維奇·阿爾希波夫在莫斯科去世,終年91歲。
伊萬·鮑里索維奇·阿爾希波夫說:“爺爺一生十分熱愛中國,我一定要接過接力棒,為增進中俄傳統友誼、推動兩國關系不斷向前發展作出不懈努力。阿爾希波夫基金會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在中俄兩國之間搭建更多的經濟、文化交往平臺。”(完)
編輯:王瀝慷
關鍵詞:原蘇聯援華專家 中國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