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史記·資政>戰爭硝煙戰爭硝煙

這樣空前的、大規模的戰役,竟有如此之多的“巧合”,在古今中外戰爭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

淮海戰役中的幾個“巧合”

2015年03月19日 10:24 | 作者:姚冰陽 | 來源:人民政協網-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大批被解放軍俘虜的國民黨軍官兵

大批被解放軍俘虜的國民黨軍官兵

 

  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的戰役。淮海戰役的勝利,使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獲得解放,為解放軍渡江作戰奠定了基礎。值得一提的是,在淮海戰役中,敵我雙方在大戰的部署上竟然有著很多“巧合”。戰后幾十年,隨著很多檔案解密,研究者們發現,這些巧合純屬雙方的“獨立行為”,沒有任何人為的因素存在。

  雙方幾乎是在同一時間開始謀劃這場大戰

  1948年9月24日,華野代司令代政委粟裕首次向中央軍委提出了進行“淮海戰役”的建議。同一天,國民黨國防部長何應欽,以蔣介石的名義向徐州“剿總”和華中“剿總”下達了《對當前作戰之指導指示》。根據這一指示,部署了以徐州為中心的防御態勢。在以徐州為中心的津浦、隴海兩條鐵路線上擺出“十”字陣,即“一點兩線”的防御部署。后來又制定了一個“守江必守淮”的計劃,將主要兵力集中于蚌埠附近守備淮河。

  在戰役謀劃、執行的過程中,中共方面始終能按照“淮海戰役作戰方針”的精神,不斷充實、修訂、完善作戰計劃。而國民黨軍卻多次改變作戰方針,蔣介石舉棋不定,對徐州戰事,時而要堅工固守,時而又要放棄;對兵力部署,一會要求深溝高壘堅守鐵路沿線重要點站,一會又要向南轉進,守備淮河。因此,當時國民黨內有人發牢騷說:“舉棋不定,亡國之征。”

  雙方同時確定最高指揮權

  1948年10月31日,粟裕電報中央軍委:“此戰規模巨大,請由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當即得到了中央軍委的同意。淮海戰役最高指揮得到了確定。而國民黨方面,在10月30日召開的國民黨國防部討論中原作戰問題的會議上確定由白崇禧統一指揮徐州和華中兩個“剿總”部隊作戰。而在10月31日白崇禧卻突然變了卦,不愿擔此重任,蔣介石無奈,只好臨時改由劉峙擔任徐州方面的指揮。

  雙方同時下達作戰命令

  11月4日,一切準備就緒后,華東野戰軍下達了《淮海戰役攻擊命令》。同一天,國民黨參謀總長顧祝同和作戰廳長郭汝瑰來到徐州召開軍事將領會議,部署徐州外圍各部向徐州集結,然后沿津浦鐵路南下轉進淮河的作戰命令。

  11月5日,解放軍各部進入了攻擊出發位置。同一天,國民黨徐州“剿總”軍事會議完畢,各兵團司令、軍長分別回到各部隊下達作戰命令。

  11月6日,解放軍以雷霆萬鈞之勢,從四面八方挺進淮海戰場。而國民黨軍各部也在同一天開始行動,命令士兵每人僅帶七日食糧,部隊離開原駐防地,向徐州方向轉進。

  從大戰前幾天雙方的行動變化就可以看出,大戰未開,國民黨軍已犯了臨陣換將、放棄堅固城池、撤退倉促等兵家大忌,勝負的天平已明顯向解放軍方面傾斜。

  三個殲滅戰模式大致相同

  淮海戰役歷時66天,圍繞著碾莊、雙堆集和陳官莊三個地區展開殲滅戰。這三個殲滅戰,跨地三省、縱橫數百里,面對的國民黨指揮將領也不同,但其作戰的具體模式卻有著驚人的相似。

  在第一階段中,國民黨黃百韜兵第七兵團原駐在新安鎮地區,這里是黃百韜兵團經營多年的軍事要地,位于隴海鐵路沿線,城市工事堅固,防御陣地戰壕交錯,攻守兼備,聯絡便捷,駐扎的幾個軍之間呈多角配置,便于相互支援,儲備了大量的各類武器彈藥。然而,該兵團卻在大戰開始時離開經營已久的駐扎地,孤軍轉進向徐州方向靠攏,又沒有事先在運河上架設浮橋。除了軍隊還有大量地方官員、家屬、醫院、學校等隨軍轉進,千軍萬馬從唯一的一條鐵路橋上通過,嚴重影響了行軍速度。而直撲新安鎮的華野大軍發現黃百韜軍隊離開遂開始全線追擊。黃兵團到達碾莊地區后,本應馬不停蹄繼續向徐州靠攏,但卻猶豫不定在碾莊滯留一天,失掉了寶貴的西撤時間,在行進中被追擊的華野部隊包圍起來,被迫固守待援,戰斗進行十余天,解放軍以優勢兵力不斷地壓縮包圍圈,逐漸消耗其兵力,致使黃百韜部隊不得已分頭突圍,最后被殲。

  第二階段,黃維第十二兵團是一個全美式裝備的機械化部隊,從河南確山駐馬店地區長途跋涉千里馳援淮海戰場,一路上被尾隨而來的中野部隊不斷地襲擾,好不容易過了渦河后,本應與蚌埠的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聯手后再增援黃百韜兵團,可是在蔣介石嚴令下,又不得不強攻澮河向宿縣進攻。結果在不覺中鉆進中野預設的囊形陣地,緊接著又在行進中被包圍起來,陷入了孤兵求援的境地,在“固守待援”的過程,兵力逐日削減,包圍圈逐步縮小,最后也是只能各自突圍,在這支部隊里,有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王牌”第十八軍,然而這只裝備精良的部隊還沒有來得及完全施展能力,便被包圍殲滅了。

  第三階段更是如此,杜聿明集團的邱清泉兵團、孫元良兵團和李彌兵團及徐州“剿總”直屬部隊,本來可憑借徐州城高墻厚,工事完備及經營多年的攻防設施、特別是外圍的有利地形與解放軍對峙周旋。可是,他們卻不顧解放軍已經重兵壓境而離開徐州,向永城方向撤退。這是一支龐大的軍民混雜的逃亡大軍,人員擁擠,行動遲緩,四天只走了幾十公里。但如果認定方向毫不遲疑,堅決一心互相掩護向前滾進撤退,或許不至于全軍覆沒,可蔣介石卻命令他們臨時改變方向去解救被圍困在雙堆集的黃維兵團。杜聿明、邱清泉、李彌、孫元良等指揮人員又不敢違背上司命令,就這樣又在行進中被追擊而來的解放軍華野部隊包圍起來。同樣經過了圍困、壓縮的過程,各兵團被解放軍各個擊破,最后在突圍中被全部殲滅。

  縱觀三個殲滅戰,總體模式大致相同。即國民黨軍都是在行進中被包圍,都是經歷了一個“固守待援”而“無援”或“不能援”的過程;都是在解放軍逐步壓縮包圍圈的過程中兵力被逐步消耗,最后被迫突圍而被全部殲滅。這三個階段的戰場都是平原作戰,都是以運動戰開始,以陣地戰結束。解放軍循著“追擊—包圍—壓縮—總攻—全殲”的模式。國民黨軍則循著“行進—被圍—固守—突圍—被殲”的模式。三個戰場,無一例外。

  這樣空前的、大規模的戰役,作戰模式竟如此相似,在古今中外戰爭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

 

 

編輯:曾珂

關鍵詞: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中的巧合 三大戰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