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努力提升耕地質量 杜絕“耕子孫田種當季糧”
新華社北京2月2日電題:努力提升耕地質量 杜絕“耕子孫田種當季糧”
新華社記者林暉、王宇
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養活著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這既是中國農業取得的偉大成績,也飽含著無奈和艱辛。人多地少的國情,使我國的農業生產一直堅持高投入、高產出模式,耕地等資源長期高強度、超負荷利用,“地力”日漸透支,凸顯“耕子孫田種當季糧”隱患。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必須盡快從主要追求產量和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科技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2014年,我國糧食總產達到12142億斤,實現歷史性的“十一連增”。但在糧食連年豐收的背后,是農藥、化肥等物質資源的過度依賴。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化肥使用量已達到世界三分之一,化肥、農藥使用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的70%。由于這些生產資料的過量投入和不當處理方式,目前農業已超過工業成為我國最大的面源污染產業。
與此同時,長期“負重前行”也使得耕地質量不斷下降,導致農田“越種越硬、越種越薄”。據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曾衍德介紹,我國中低產田占耕地總面積的70%,耕地質量退化面積占40%以上。
糧食增產不能犧牲耕地質量。一號文件對開展永久基本農田劃定、統籌實施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推進建設占用耕地剝離耕作層土壤再利用等工作進行全面部署,體現出“藏糧于地”的深遠布局。
“農業與工業不同,是最直接的生態產業,一定要考慮生態承載力。”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朱立志認為,在關注“地上”的生產量的同時,也要關注“地下”的生產力,高度重視部分耕地存在的有機質下降、土壤理化性能下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等問題,避免地下生產力衰竭,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留下空間。
提升耕地質量不能僅僅關注土地本身,更需要修復整個農業生態環境。據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唐珂介紹,今后我國將大力推進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等技術措施,力爭到2020年,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實現零增長。同時,基本實現畜禽糞便和秸稈的資源化利用,基本實現廢棄農膜的有效回收處理等措施,推進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完)
編輯:鞏盼東
關鍵詞:中央一號文件 耕地質量 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