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推薦 推薦
解讀政府新一輪投資與“四萬億”不同:定向精準
湖北恩黔高速公路建成通車,世代居住在大山里的土家人的生產生活駛上“快車道”。光明圖片
新建成通車的貴廣高鐵。該高鐵開通后,極大方便了沿線各族群眾出行。新華社發
新年開始的第一個月,國家發改委集中批復多個鐵路、公路、軌道等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總額已達1102.65億元。1月16日,批復總投資531.4億元的新建彌勒至蒙自鐵路項目與濟南市城市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設項目;1月26日,批復杭州至南京高速公路浙江段改擴建工程等3項,總投資為268.05億元;27日,再批復兩項大型基建項目,分別為遼寧省鐵嶺至本溪公路和貴州省遵義至貴陽公路擴容工程,總投資303.2億元。
從基建項目批復的節奏和力度上看,穩增長仍是當前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相比2008年的“四萬億元”投資計劃,此輪投資呈現了新常態下的新特點。
定向精準:更重視結構和效益
2015年湖北省兩會確定今年投資重點——確保完成投資2.9萬億元以上,同時要進一步調整投資方向,優化投資結構。重點投向高端制造、高新技術產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等。
推進基礎設施投資被寫進多地的政府工作報告。河北省提出,抓住國家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的時機,推進一批重大交通、水利、能源、生態、城市管網、農業農村設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領域項目。新疆則提出,計劃投資3000多億元推進重大水利、交通、能源等項目建設。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培林看來,國內外環境的變化、對危機認識的深化,讓此輪投資區別于2008年。“2008年大規模投資的起因是金融危機,當時,誰都不知道何時見底,所以各國都在大力度刺激。現在我們已經對高杠桿、地方債等問題有了更清醒、更深入的認識,更強調‘定向精準’,更加注重投資的領域和投資的質量。”劉培林說。
“重點是補短板、調結構、增加公共產品供給。”與往年不同,在部署2015年發展改革工作時,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保持投資平穩增長”之前加上了“定向精準”四字。徐紹史透露,2015年重點將向農業水利、中西部鐵路、保障性安居工程、重大基礎設施、生態建設、民生、老少邊窮等領域和地區傾斜。
各地“定向精準”的特色也更為鮮明。例如,河北省提出,調整優化投資結構,省級從產業支持資金中拿出25億元,設立股權投資基金,放大投資規模,引導投資向科技含量高、綠色循環低碳、現代服務業等產業項目傾斜。浙江省則提出,把發展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經濟作為重中之重。
在部分經濟學家看來,目前項目投資從偏向重工業和房地產行業更多轉向基建項目,這充分反映了在當前新常態下的經濟轉型。“四萬億元投資,是兩年內的規劃,主要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而此輪投資計劃是為了穩增長、彌補經濟短板。高鐵、城市軌道交通,都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保障,這些項目不能等。”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研究員王小廣指出,此輪投資不是完全為了穩增長,而是瞄準一些本來就薄弱的項目,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之下,提前推進有利于增強發展動力。
從交通運輸部公布的信息看,2015年投資將更多用于“斷頭路”建設。目前高速公路斷頭路約4000公里。京新高速公路內蒙古臨河至白疙瘩、新疆明水至哈密、京臺高速北京段等12個項目共1884公里已開工建設,預計2017年年底建成。這將對促進地方和區域經濟發展產生重大作用。
“西部公路、高鐵項目,就是彌補經濟發展的短板,這既是穩增長的投資計劃,又是調結構的措施,很好地實現了平衡。”王小廣說,“當然,還有一些措施是短期的,比如降息,但是短期政策不會過多,將更注重政策的‘長短結合’。”
創新機制:更注重市場之手
今年,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首次寫入了湖北、湖南等多個省份的政府工作報告。
湖北省提出,積極推廣、探索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創新政府投資引導方式,通過投資補助、產業基金、擔保體系、貸款貼息和風險補償等方式,優先支持引入社會資本的項目,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鼓勵社會投資省級示范項目”的建設和運營。
湖南省在回顧2014年工作時提出,“政府購買服務和PPP模式試點有序開展”。此前,湖南省財政廳向社會重點推出了30個PPP示范項目,總投資583億元,涉及交通市政基礎設施、生態環保、社會事業、農業水利、文化旅游等多個領域;湖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向社會推介污水治理工程等898個項目,總投資669億元。
從過去的政府深度參與項目,到放手發揮市場作用,競爭機制將帶來新的活力。而充分調動社會資本力量正是此輪投資的重要特點。國家發改委投資司巡視員歐鴻表示,下一步要充分調動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的積極性,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要發揮預算內投資的引導作用,加強與政策性金融、債券、基金、保險等資金的協調配合,把投資和融資更好結合起來。
防控風險:更注重減少投資負效應
今年的各地兩會,都不約而同地瞄準了霧霾治理。此前,北京提出2015年目標:全市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5%左右,大氣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下降5%左右。城市霧霾是一種發展模式的映射。重復建設、產能過剩、資源浪費、環境污染……一個時期以來,過度依賴投資拉動帶來的負面效應值得反思。
與此同時,負債投資引發的風險也值得高度關注。2010年到2013年,全國收費公路債務余額由2.29萬億元增加到3.43萬億元,增長49.7%。化解相關債務需要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建立政府財政保障與鼓勵社會資本相結合的管理制度和發展模式。
王小廣認為,“誰來投”是重點。他強調,在地方債務風險防范方面,現在地方的很多投資項目,已經開始實行PPP的建設模式,實際上是讓社會資本更多地參加這個過程,大家共同來防范風險、分享收益。這個過程還需要完善相關制度。通過改革,調動市場的力量。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工商登記制度改革,把市場的作用激發出來,真正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能起到穩增長與調結構的雙贏。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院張立群看來,與過去相比,“穩增長”已有了內涵上的變化。中國經濟增長要實現“中高速”而非“超高速”增長,與之對應的“投什么”也發生了變化。此輪投資更著眼于促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區域經濟格局的優化和民生的改善,這將形成增長的持續動力。
在談及2015年投資工作時,徐紹史強調:“特別要把好投資關,不能再盲目鋪攤子、上項目,而要優化投資結構,要補薄弱環節,發揮好穩增長的關鍵作用。”(本報記者 馮蕾 鐘超)
編輯:劉妙詩
關鍵詞:投資 項目 億元 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