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要論今日要論
辭官現象折射“官念”之變
改革干部人事制度,讓官員能上能下、能進能出,使有序流動成為新常態(tài),人們就會以平常心對待辭官現象
不為“良相”,愿為良醫(yī)。日前,陳延武辭去湖南益陽政協副主席,抖落一身“副廳級”光環(huán),當起了“陳老中醫(yī)”。年過半百,淡然告退。
官,本是一種社會職業(yè),同醫(yī)生、清潔工等各行各業(yè)一樣,都是社會的需要。有許多一技之長的人,走上管理崗位,甚至棄“專”從政,把專業(yè)知識與精神帶入了新的領域,當然,也可能會有“工作需要”和“個人興趣”的矛盾。陳延武也曾在仕途奮斗,以求實現抱負。只是,驀然回首,發(fā)現從醫(yī)之心仍“在燈火闌珊處”,毅然離開,既是追尋個人夢想,又是對身份的重新定位。
這兩年,干部辭官已不新鮮。有為求圓夢辭職的,如北京市昌平區(qū)原區(qū)委書記關成華,重返大學校園,潛心讀書、觀察、思考。有想“自我掌控生活”辭職的,如浙江省平陽縣原副縣長周慧在辭職感言中說:“這一刻,仿佛云淡風輕。”有因為工資低辭職的,如四川古藺縣石寶鎮(zhèn)原副鎮(zhèn)長趙光華,吐槽工資僅夠給孩子買奶粉、尿布,工作6年還靠父母接濟。有不滿足現狀辭職的,如廣州市公安局政治部人事處原處長陳偉才,告別戰(zhàn)斗20年的公安崗位,改任珠海格力電器副總裁。
透過辭官現象,看到的是政治生態(tài)、社會發(fā)展的深層變化。
辭官者之所以有此勇氣,與改革深化、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緊密相連?;仡櫄v史,體制內的人曾三次集中“溢出”。第一次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一批公務員趕潮下海;第二次是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后,改革開放步伐加快,民營企業(yè)政治地位提高,大量公務員再度辭“官”;第三次是2000年前后,政府機構改革精減人員,不少干部辭職。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為人才雙向流動奠定了更堅實的社會基礎。幾天前,養(yǎng)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獲得通過。機關事業(yè)單位與城鎮(zhèn)職工的養(yǎng)老金并軌,更加促使人們以平常心看待“官”與其他職業(yè)間的多元選擇。
辭官者的動機千差萬別,但不能說完全與“為官不易”無關。十八大以來,從嚴治吏、反腐倡廉成為新常態(tài)。八項規(guī)定真落實,“老虎”“蒼蠅”一起打,當官有權不能“任性”,更不敢腐敗。從嚴治黨、從嚴治吏的大環(huán)境下,過去那些認為當官旱澇保收甚至油水十足的人,發(fā)現領導干部很多時候屬于“高風險低收入”的“弱勢群體”,千軍萬馬奔仕途的熱潮自然會有所降溫。
去職者漸行漸遠,在職者應忠于職守。“官”作為一種社會職業(yè),并無好壞可言,但如何為官,是有好壞之分的。為官一任,不能因制度嚴了就“在崗不在狀態(tài)”。或會干不如會看,見風使舵,選擇性辦事;或會辦不如會推,推諉扯皮,不辦事、少辦事;或善為不如善拖,拖延應付,馬虎辦事;或善管不如善轉,尸位素餐,吃公家飯,干自家活。這些心態(tài)與行為,既與為民宗旨不符,也與公職操守相悖。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建立通暢的交流渠道,讓官員能上能下、能進能出;改革干部人事制度,讓干部人盡其才,各盡所長。有朝一日,干部的有序流動,定會成為新常態(tài)。那時,再有辭官者,人們自會司空見慣、以平常心對待。
《 人民日報 》( 2014年12月29日 05 版)
編輯:曾珂
關鍵詞:湖南益陽政協副主席辭職 中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