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謹防“明星限薪令”背后的權力之手
如今,一線明星拍一部劇拿到幾千萬片酬已經不是什么新聞。據說,主要明星片酬占到一部劇總體投資50%以上的相當常見,甚至還有的比例高達70%,可想而知,剩下的錢包括劇本、導演、服裝、化妝、道具、場景,只能怎么湊合怎么來了,因此導致很多劇越來越粗制濫造。11日,微信公共賬號“娛樂on call”爆料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或將于12月出臺“明星限薪令”,對演員片酬進行限制,此政策在總局已進入內部征求意見階段。(11月12日華商報)
明星的高薪酬,的確在影響影視作品的制作。但就此把一些粗制濫造的劇集,歸結為明星高薪酬的必然產物,以為限制明星高薪酬就可以提高影視作品的質量,就有些以偏概全、有失客觀。這是因為,首先,明星的薪酬是市場競爭的產物。在市場競爭中,明星的薪酬即明星的票房號召力,一個明星的票房號召力越大,其薪酬就會越高,這是一個基本的市場規律。即便,一些明星的薪酬呈現虛高的態勢,其原因也是市場競爭中的暫時失序或有意炒作,這種失序和炒作在一定時間內必然會被市場所矯正,根本不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進行規范。
其次,明星薪酬高并不是作品質量下滑的主因。一部作品有其投資人與制片方,需要請什么明星,能夠請什么明星,怎樣統籌安排才可以保證作品的質量,才能實現資金的節約,這些內容都應該有詳細的預算和計劃。一些作品,因為請了高薪酬的明星便壓縮了作品制作的費用,只能說明這樣的影視制作方缺少基本的預算意識和創作誠意,他們只是想通過明星效應短期內賺快錢,根本沒有考慮過自己的口碑和形象。這顯然是影視制作方的責任。即便,明星的薪酬降下來了,這些唯利是圖的公司也會本著“節儉”的原則,繼續壓縮制作費,粗制濫造劇一個也不會少。
所以,因為影視作品的質量指責明星的高薪酬,根本沒有什么針對性。尤其是,借助行政的力量規范明星的高薪酬,更是給人以權力錯位和亂作為的感覺。在市場經濟下,明星的薪酬是明星價值的體現,一個明星值多少錢是由市場說了算的,而不是由行政力量說了算。即使,行政力量可以依照行情規范出一個明星的薪酬表,但一個明星到底屬于何種等級的明星,其票房號召力到底有多大,有時是很難具體量化的,而且也不會一成不變。此時,行政力量能把每個明星的價值計算清楚嗎?
以出演《瘋狂的石頭》時的黃渤為例,當時他的薪酬不會高,但當他因為一部電影一夜爆紅時,他的票房號召力值多少呢?在下一部影片沒有上映之前,這只能是一種市場感覺。而如今,當黃渤的總票房已經累計接近50億元時,黃渤拿個千萬級的高薪到底是不是高薪呢?有人請他,給得起高薪,而且能制作出高質量的作品,這就是良性循環。有人請得起他,但保證不了影片的制作,就必然會生產出影視垃圾,黃渤自己也會考慮接不接這樣的戲。他當然知道自己的品牌值多錢,而且不會砸自己的牌子。這時,行政力量能怎么規范呢?規范得多了,反而擾亂了市場的秩序,讓影視作品的制作更加無序。這顯然就是一種權力之手的濫用。
明星高薪酬有虛高的成分,明星高薪酬會影響影視作品的制作。對此,廣電部門或許會著急上火,但就算再著急上火也不能赤膊上陣,而是應該平心靜氣地提供更開放的、更公平的影視作品制作與播出環境,讓市場本身通過市場競爭的規律進行優勝劣汰——那些制作粗糙的作品必然會現出原形;那些價格虛高的明星自然會被擠掉水分。對于這一點,管理部門和社會必須看得清楚。即便,韓國也在限制明星的高薪酬,但人家是通過協會而不是權力部門進行限制的,這依然是一種市場的自我調節。
編輯:曾珂
關鍵詞:明星限薪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