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史記·資政>晚清風云晚清風云

甲午戰爭中清政府情報工作失誤:心無憂患 國恒亡

2014年07月17日 15:36 | 作者:李冬偉 | 來源:人民網
分享到: 

甲午戰爭的失敗給中國帶來深重的歷史災難和民族屈辱

甲午戰爭的失敗給中國帶來深重的歷史災難和民族屈辱

  歲逢甲午,國殤難抑。120年前的那個甲午,戰爭的失敗帶給中國的不僅是深重的歷史災難,更是空前的民族屈辱。從物質的掠奪到精神的羞辱,甲午戰敗一方面宣告了清政府苦心經營數十年的“洋務運動”徹底失敗,另一方面也使中國社會徹底失去了通過“自上而下”的改良追趕西方的可能。中華民族由此陷入了“精華已竭,膏血俱盡,坐而垂斃”的亡國滅種危局。

  戰爭失敗的原因復雜多樣,但有一個原因是無論如何也不應該被忽視——情報失誤。清政府在情報工作上的失誤充斥著甲午戰爭的整個進程:從戰爭開始前的威脅判斷和力量對比,到戰爭開始以后敵方兵力的部署配制,乃至戰爭結束時的談判交鋒,清政府招招滯后,處處被動。因為情報工作的失誤,上至清政府的核心領導層,無法料敵先機,做出正確的戰略決策;下至戰爭和戰役指揮者,無法掌握日軍動向和實力,做到有的放矢。相反,由于自己保密不力,加之日本情報工作細致縝密,清軍一舉一動皆在敵人掌握之中。情報工作的優劣、得失、高下,直接導致了甲午戰爭對日單向透明的戰場態勢。最終,渾渾噩噩、糊里糊涂的清政府迎來的只能是失敗和恥辱。

  從情報的角度來看,清政府的失誤之處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戰爭威脅判斷失誤,導致戰爭準備不足。早在1855年,日本改革派思想家吉田松陰就曾主張:“一旦軍艦大炮稍微充實,便當開拓蝦夷,曉喻琉球,使之會同朝覲;責難朝鮮,使之納幣進貢;割南滿之地,收臺灣、呂宋之島,占領整個中國,君臨印度。”吉田的這一思想對其弟子——高衫晉作、木戶孝允、伊藤博文和山縣有朋等產生了深遠影響。明治維新開始后,日本逐步確定了對外侵略擴張的大陸政策。田中義一在奏折中稱:“明治大帝遺策是第一期征服臺灣,第二期征服朝鮮,第三期征服滿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1887年,日本政府正式制定《清國征討方略》,決定在1892年前完成對華作戰的準備。日本的侵略野心雖然得到了清政府一些有識之士的重視,但由于缺乏最基本的對日情報搜集,大部分朝廷政要并未認識到明治維新之后日本發生的巨大變化,對日本的認識仍停留在“蕞爾小邦”的階段。清政府國防重臣李鴻章深信以清政府現有力量足以抑制日本的野心,進而認為“倭人為遠患而非近憂”。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在日本傾全國之力擴軍備戰時,清政府反而削減軍費預算放松國防建設:自1888年北洋艦隊成軍后,北洋艦隊再未增添一艘新艦。此外,清政府還以財政緊張為由于1891年停止撥付海軍的器械彈藥經費。中國就是在這樣一種不清醒的狀態下,迎來了一場命運攸關的戰爭。相較之下,日本早在開戰之前就充分做好了各種戰爭準備。例如,由于沒有必勝的把握,開戰之前,日本大本營制定了三種作戰方案,充分考慮了戰爭演變的各種可能。方案一:殲滅北洋艦隊奪取制海權,則與清軍在直隸平原決戰;方案二:未能殲滅對方艦隊,不能獨掌制海權,則只以陸軍開進朝鮮;方案三:海戰失利,聯合艦隊損失沉重,制海權為北洋艦隊奪得,則以陸軍主力駐守日本,等待中國軍隊登陸來襲。這三套方案皆圍繞決定戰爭勝負的核心——“制海權”而進行,并充分考慮了各種情況下日本的應對之策,準備不可謂不充分。

  二、 戰爭爆發后,既不“知彼”也不“知己”,導致戰場節節敗退。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兵圣孫子就曾說過:“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甲午戰爭時期,清政府在對日情報搜集幾無斬獲的情況下,甚至都無法做到對己方軍事行動和作戰情報的準確掌握。清軍中一些官僚為了自身利益而謊報軍情,致使清政府無法準確掌握己方戰場態勢。例如,葉志超在成歡之戰后,謊報戰況,清政府因此而盲目樂觀,于8月1日對日宣戰。因為戰場畏敵,1894年7月28日,清軍騎探把逼近朝鮮素沙場的日軍大島義昌混成旅團4000余人夸大為“眾約三萬”,致使戰爭統率無法做出正確的決策指揮。與清政府截然相反,日本早在戰爭開始前數十年就已秘密開展對華情報搜集工作,不斷向中國派遣各類間諜,并在中國建立了諸如東洋學館、日清貿易研究所、樂善堂等間諜機構。這些日本間諜穿著中國服裝,操持流利漢語,假扮成游學者、商販、僧人、農民、船夫、乞丐等各種身份的中國人,偵察搜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地理和風土人情等情報。1892年,日清貿易研究所編印出版《清國通商總覽》,全書3卷2300余頁,被謄為當時“向全世界介紹中國及中國人實際情況之最好文獻”。戰爭爆發后,日本利用戰前做好的情報布局,取得了三大項關系戰爭勝負的重要成果:一是偵察獲得了清政府軍機處的相關情報;二是搞到了“高升”號運兵船向朝鮮運兵的具體日期;三是弄清了北洋艦隊14艘軍艦開赴朝鮮的具體日程。情報的失誤和匱乏,使得清政府從戰爭伊始就陷于被動,只能疲于應對。

  三、 情報利用效率低下,反情報意識淡薄。清政府情報工作的失誤不僅表現在情報搜集方面,還表現在情報利用效率不高、充滿隨意性等方面。這使得清政府即使獲得了一些重要的情報,也常常因為被夾雜在紛至沓來的電報中而得不到重視,無法發揮應有的情報效用。在豐島海戰之前,北洋艦隊得到“倭艦將要來截”的情報后,丁汝昌電請李鴻章“率我海軍大隊繼發接應”,以防日艦偷襲。然而,李鴻章由于盲目迷信日本會遵守“萬國公例”,認為日本不會偷襲中國的護航艦船和運兵船,沒有采信“倭艦將要來截”的情報。最終,日本不宣而戰,中國艦船“濟遠”號和“廣乙”號在豐島海戰中慘遭日本偷襲。1895年1月15日,山東登來青道劉含芳獲知日軍登陸相關情報后,便電告李鴻章:“聞日兵將由成山登陸。”然而,李鴻章將此情上報朝廷后卻沒有受到應有重視,做出任何防備。1月20日,日軍順利在成山登陸,致使北洋艦隊腹背受敵,最終難逃失敗的厄運。除去重要情報難以發揮應有作用之外,清政府從上到下都十分缺乏反情報意識。在上層,清政府統治者戰前“上驕下慢”,認為日本的“大陸浪人”和間諜都是“雞鳴狗盜之徒”。戰爭開始后,清軍將領反情報、反偵察意識淡薄,基本沒有采取任何有效行動遏制日軍的偵察活動,任由日軍偵察。例如,日軍在成山登陸前,派出間諜輕易就獲取了清軍在威海、成山的防衛部署;日軍偵察土城子和旅順后路炮臺時,清軍明知日軍從土城子、水師營而來,卻無法采取有效的反情報措施阻止日軍情報偵察。

  清政府在情報領域的失敗,注定了清軍在戰場上的失敗。與日本相比,清政府情報的失敗不僅在于情報偵察手段的落后,也不止于人員素質的低下,更重要的是情報意識的缺乏。如果說偵察手段的落后使清政府較難偵獲有價值的情報,人員素質的低下使得有價值情報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那么情報意識的缺乏則使得清政府上下不知情報為何物,漠視情報在戰爭過程中的作用。手段落后是技術落后的結果,素質低下是教育低下的結果,意識缺乏則是精神萎靡的結果。技術落后可以通過學習追趕,教育低下可以通過變革提升,精神萎靡則只能進行自我覺醒。然而,清王朝一直在沉睡,即使在經歷過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簽訂《南京條約》、《望廈條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等諸多不平等條約之后,清王朝仍然沒有覺醒。直到甲午戰爭爆發前,面對日本明顯的擴張意圖和侵略舉動,清政府依然盲目自大,自信滿滿。1879年,李鴻章對力主干涉日本在琉球廢藩置縣的丁日昌說:“日本國帑不足,國債繁大,舊族因廢藩而思亂,向有所聞。察其軍費,清國之兵力應之乃綽綽有余。”1886年長崎發生水兵騷亂事件后,李鴻章“一時怒起”,對日本駐天津領事波多野說:“現今就開戰爭亦非難事,在貴國之我兵船船體銃炮堅硬,可自由開戰!”

  精神深處的懈怠和萎靡使得清政府身處危境卻不自知,全無憂患意識,最終只能在臆想的“天朝上國”中等待死亡。心無憂患,國恒亡。甲午戰爭帶來的教訓是深刻的,也是痛苦的,然而這些教訓卻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被司馬穰苴明白指出:“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清王朝如何會在古代先賢警世恒言的教誨之下重蹈“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歷史覆轍,這也許更值得當下長期身處和平環境的國人進行深入思考。

 

 

編輯:曾珂

關鍵詞:甲午戰爭 清政府情報工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