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中國文物中的“蹴鞠”盛宴
元錢選臨摹宋太祖蹴鞠圖
四年一屆的世界杯正在巴西踢得如火如荼,足球比賽的精彩之處就在于它沒有絕對的十拿九穩,常常出人意料。西班牙爆冷回家的消息一傳出,很多人捶胸頓足,誰知球迷流給西班牙的淚還沒擦干,意大利又爆冷輸給了哥斯達黎加,指望意大利連勝獲得出線資格的英格蘭也默默收拾起了行李。冷則冷矣,傳統強隊的爆冷尚且使球迷有扼腕的可能,面對向來發揮穩定的中國男足,大家只好舉起“圍觀就是力量”的小旗,擺出坐山觀虎斗的架勢,也不知道何時才能再為自己的國家隊熬夜看一次世界杯。
說到踢足球的實力,眼下的中國隊估計沒什么發言權,但說起足球的起源,倒是很可以聊一聊,因為歷史上足球和中國頗有淵源。在古代中國,踢足球這項體育運動被稱為“蹴鞠”,或名“蹋鞠”、“蹴球”、“就圓”、“踢圓”等。2004年伊始,國際足聯確認足球起源于中國,“蹴鞠”則是最早有史料記載的足球活動。讀過《水滸傳》的人大概都知道,反派高俅一出場,命運就和“蹴鞠”緊緊聯系在一起,他的發跡史可以稱得上是“蹴鞠優則仕”。因為高俅的蹴鞠技術很高,一個偶然的機會被喜愛蹴鞠的端王撞見,得到賞識,端王登基之后,高俅很快飛黃騰達,官至太尉。雖然小說追求戲劇效果,必然對蹴鞠的作用有所夸大,歷史上高俅的發跡史也不可能全憑一球,但我們從中仍可略窺宋朝時期蹴鞠的流行,恐怕不比眼下大家對世界杯的勁頭差。
相傳蹴鞠始于黃帝時期,《史記·蘇秦列傳》中記述“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斗雞、走犬、六博、蹋鞠者”。這里的“蹋鞠”,即指“蹴鞠”。中國與蹴鞠有關的藝術品數量很多,歷史悠久,漢代文物中就有類似蹴鞠的場景出現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枚西漢時期的“蹴鞠紋圖案印”,銅制,印面1.6厘米見方,厚0.5厘米,是一枚雙面印。凹鑄圖案的一面展現了兩人對面,用足背顛球的場景。漢代畫像石上也多見舞者、擊鼓者身旁有圓形物體懸在空中的場景,一般認為是漢代的蹴鞠。畫像石上的蹴鞠活動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表演性的蹴鞠,占多數;另一類則是單純為了愉悅身心而蹴鞠。表演性的蹴鞠屬于漢代“百戲”的范疇,旁邊常配有伴樂或大鼓,蹴鞠動作跟隨節奏變化,表演者以高難度動作取悅觀眾,有些類似今天的雜技;愉悅身心的蹴鞠類似今天的健身,目的在于提高個人身體能力。蹴鞠之所以能在漢代發展流行,主要是因為當時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許多體育項目轉變成為表演娛樂節目。此外,漢代的蹴鞠還是當時軍事訓練的一種手段,是軍事檢閱的一部分。劉向在《別錄》中說“蹴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然而不管是印章還是畫像石,線條都較粗獷,顏色單一,關于蹴鞠的細節不分明,加之文獻記載的和蹴鞠相關著作均已散佚,其形制難以確考。
唐宋以后,展現蹴鞠場景的藝術品細節生動,具體可感。拿繪畫來說,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宋代蘇漢臣的《長春百子圖卷》,春、夏、秋、冬四季百童嬉戲的情景躍然紙上,整幅畫筆法工整,人物衣著細膩,四季景色分明,孩童個個天真活潑,畫中有四個孩童蹴鞠的場景:右邊的童子忙著顛球,另外三個人則全神貫注地注視著他,中間的蹴鞠由赤、青、藍、赭等不同顏色的皮革制成。蹴鞠不只為孩童所喜愛,皇室貴族也熱衷這項運動。上海博物館藏的《宋太祖蹴鞠圖》就為我們展示了宋太祖等人在軍中空閑時踢球為樂的畫面。這幅畫由元代錢選臨摹,原圖是宋代蘇漢臣所繪。畫中在前面踢球的兩人分別是宋太祖趙匡胤和其弟宋太宗趙匡義,后面觀看的四人分別是大臣趙普、楚昭輔、黨進、石守信,明人唐文鳳的《題蹴鞠圖詩》云“軍中之樂諒亦宜”。明代的《宣宗行樂圖卷》亦有一部分表現了當時皇帝熱衷蹴鞠的景象,和《宋太祖蹴鞠圖》不同的是,這幅圖卷中宣宗不再親自參與蹴鞠,而是端坐在臺上,觀看臺下蹴鞠藝人表演。古往今來能有一人包場看足球這種待遇的,恐怕也只有當時的皇帝了吧。
陶瓷、銅鏡、牙雕等各種材質的器物上也常出現蹴鞠的景象。河北邢臺曾經出土過“宋代磁州窯白地黑花孩兒鞠球紋八角枕”,現藏于河北省博物館。瓷枕長30厘米,寬18.5厘米,高10.8厘米,胎質粗松,呈淺灰色,釉色乳白。枕周邊出檐,外高內低兩端翹起,周邊飾有兩道粗細不等的墨線,內繪孩兒蹴鞠圖。孩兒上著左衽剪領窄袖花衣,下著肥腿長褲,左腳著地,右腳把球踢起,充滿童趣。寢具瓷枕以外,弄妝梳洗時要用到的銅鏡也是為人熟知的日常用品,以背面精美的花紋著稱,歷經千年而不失韻味。宋代有一件著名的蹴鞠紋銅鏡,現藏于國家博物館,背面鑄高浮雕男女四人共同蹴鞠的畫面,畫面中一人踢球,一人似乎在防守,另外兩人觀看,十分生動。除了陶瓷和銅這樣易得的材料,象牙這種稀少的材料在宋代也進入了人們制作器用的選擇范圍之內,現藏于安徽博物館的宋代象牙蹴鞠圖筆筒就是一例。筆筒高16厘米,直徑10.9厘米,束腰,筆筒外圍陰刻庭院,庭院中有數人在蹴鞠,雕刻線條均染以墨色。
說了這么多中國古代有關蹴鞠的藝術品,我們不難發現,無論繪畫也好,雕刻也罷,文物和文獻記載中所展示的“蹴鞠”和現代足球有很大的差異,最根本的不同體現在蹴鞠的競技和激烈程度遠不及現代足球。尤其到唐宋以后,蹴鞠和軍隊訓練的聯系越來越弱,變得更像一種展現技巧的“戲”,而非體力爭搶的“賽”。因此,古代女子也常以蹴鞠為樂。河北邢臺還出土過一個宋代的瓷枕,上繪一女子身著花布掩襟衫,下著裙,系腰帶,獨自蹴鞠。從她的衣飾和神態來看,當是一名普通婦女。普通婦女尚且蹴鞠,深居閨閣的貴族婦女們更是視蹴鞠如斗草、捶丸一樣普通了。明代畫家杜董繪有一幅《仕女圖》,畫中三名高髻盛裝的貴族婦女,神態悠閑,在花木蔥蘢的庭院中蹴鞠,身旁還有侍女服侍。女子的衣袂寬大飄舉,顯然不合適激烈的競速和拼搶,可見當時蹴鞠是被當做相對清閑的娛樂消遣看待的,對體力要求并不很高。此外,清代瓷器或繪畫也保留有蹴鞠的圖像。例如中國體育博物館所藏的蹴鞠圖五彩瓷壇蓋、五彩蹴鞠圖高足碗、蹴鞠圖漆繪銅牌、蹴鞠圖冊頁等。
有關蹴鞠的中國古代藝術品不可謂不多,不可謂不精美,然而我們還需要知道的是,在世界各地的文明中其實都有足球的身影,不過表現形式和名稱不盡相同。據說古希臘和古羅馬,人們就把踢麻布包裹野草制成的球狀物作為娛樂。古代雅典的一件水壺上,一位成年男性用膝蓋平衡球狀物,一位少年在旁邊觀看學習;相似的物品在古羅馬壁畫中也有出現,只不過他們是用手拍擊,而不只是用腳踢。如果各大古文明類似足球的同類運動的出現不是偶然,那么現在稱足球為“全球第一運動”一點也不為過,甚至還有些“復古”的意味。但古代的足球無論形制、規則,還是運動方式,均和現代足球差異較大,即便足球起源在中國,曾經興旺蓬勃、人見人愛是事實,也不能把它一把扯過來用做當代國足江河日下的遮羞布,藝術品帶給觀眾的驚喜屬于過去,它們不能活過來幫我們走向未來。
編輯:陳璐陽
關鍵詞:蹴鞠 世界杯 文物 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