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高考槍手”是怎樣煉成的?
北京某高校的大一學生小林原本想找一個兼職工作,但在中間人的慫恿下,他成為了高考替考隊伍中的候補隊員。他參加了三次考前測驗,以證明自己是否擁有拿到那1萬元替考定金的資格。而如果最后高考成績達到“一本”線,他最多可以拿到5萬元的報酬。盡管有號稱是“考生家長代表”的人物承諾風險幾乎為零,但恐懼讓小林最終放棄了替考。(6月9日《北京青年報》)
與往年一樣,今年的高考為了防止舞弊,全國各地依然是“奇招”頻出,再創“史上最嚴高考”。盡管如此,高考作弊行為還是有禁不止。此前據媒體報道,6月5日,18名大學生跨省當“高考槍手”,被濟南警方一鍋端。特別是,北京大學生小林雖然最終良心發現,毅然放棄了替考,但此前某地在學校對小林等“槍手”進行嚴格訓練,再次表明,“槍手”替考現象,越來越呈現出專業化、團伙化、腐敗化的趨勢,尤其令人震驚。
一場高考要涉及教育、招生、公安、學校等多個部門,所以,高考也設計了很多監控的環節,體檢、報名、準考證、身份證、學生檔案、電子檔案等等。一個“槍手”到底有多大的能量,能夠突破這些嚴密的環節,最終完成替考?事實上,“槍手”這種直接的替考形式,在手段和形式上是非常低級的、原始的,在現今各級政府越來越強調高考紀律、打擊高考舞弊的情況下,它還有市場,如果沒有既能一擲千金又能手眼通天的家長配合,如果沒有教育、公安等部門“內部人”的一路綠燈,要想進行這樣規模、程度的“槍手”替考,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比如,在黑龍江、河北等地,老師、家長結為利益聯盟,學校居然成為培養“槍手”的訓練營。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號稱是“考生家長代表”的神秘人物,承諾“槍手”風險幾乎為零。可見,“槍手”真正的源頭,仍然來自于監管漏洞,而少數替考的大學生,僅是高考舞弊的一枚棋子罷了。也就是說,高考“有病”,該“吃藥”的是相關監管部門,而不是大學生。俗話說:“治標先治本”,應從源頭抓起,看誰在花大價錢雇用“槍手”,誰幫助這些“槍手”獲得進入考場的證件,一切還有待有關部門的調查,并依法嚴懲。
因此,“槍手”訓練有素,年年都殺“回馬槍”,值得各地警醒與反思。首先,不能滿足于對被抓“槍手”的查處,應就高考作弊事件展開徹底調查,不僅查今年,而且追查歷年高考,對參與高考作弊的人,一律依法嚴懲,堅決破除高考作弊這個潛規則。更重要的是,“槍手”團伙化,當引起國家有關部門重視,應為高考制定一部比較全面的法律,對高考的命題、考試、錄取等方面的諸多事項予以全面細致地規范,以遏制和杜絕作弊和不公平事件的發生。
編輯:曾珂
關鍵詞:高考 槍手 替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