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史記·資政>戰爭硝煙戰爭硝煙
宋哲元力拒土肥原的“華北自治方案”
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發動“九一八”事變、占領東北后,又積極策劃、實施了分裂華北的活動,旨在使華北五省(冀、魯、晉、綏、察)脫離中國中央政府的統治,而成為“滿洲國”化的特殊地區,變成日本軍需資源的供應地與反共壁壘。1935年7月22日,隨著多田駿接替梅津美治郎擔任“中國駐屯軍”司令官,“華北自治運動”緊鑼密鼓地實施起來。
當時,宋哲元率領國民政府二十九軍進駐平津地區。多田駿認為,華北地區掌握兵權的宋哲元以及實力派閻錫山、韓復榘、商震雖然表面上服從南京政府,實際上與南京政府貌合神離,因為他們都反對蔣介石的消滅異己政策。于是他分別向四人試探說:你們同滿洲緊緊握手,可以成立一個新的政權。屆時華北定將繁榮。如果同蔣介石發生摩擦,日本可對新政權給予充分的支持。多田駿以為自己導演的華北的“自治政權”將很快就能成立,就高興地通知了關東軍,但華北的四個實力派沒有任何一個人表示愿意加入“自治政權”,所以直到10月上旬“自治”也毫無進展。
對此,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南次郎看不下去了,決定將“中國通”土肥原賢二“借給中國駐屯軍”當助手。
土肥原“看到華北將領態度極為慎重,估計急于使華北五省聯合有困難”,提出要在宋哲元、閻錫山、韓復榘、商震四人當中選擇突破口,切實控制其中一人,再將其他三人拉進來,成立一個“新政權”。他選定的突破口是宋哲元,因為宋哲元歷史上多次參加反蔣活動,且“宋哲元的勢力范圍,雖因失去了河北省北部及察哈爾省,從華北全區看是比較小了,但是卻包括了天津、北平這兩個華北政治、經濟重地,而且最鄰近滿洲國,如與冀東的殷汝耕攜起手來最為理想”。土肥原將其方案上報南次郎,南次郎要求最遲在11月中旬將策動宋哲元搞出頭緒。
11月11日,土肥原來到北平,向宋哲元提出了《華北高度自治方案》。方案規定:在華北五省三市成立“華北共同防赤委員會”;宋哲元為委員長,土肥原賢二為總顧問;由最高委員會主持軍事;截留中央在五省三市之關稅、鹽稅和統稅;開發華北礦業、棉業,使之與日“滿”結成一體;脫離法幣制度,定五省通用貨幣,與日金發生聯系;撲滅三民主義、共產主義,代以“東洋主義”;保留南京政府的宗主權;在外交上親日反共。土肥原限宋哲元于11月20日前宣布“自治”。為了配合土肥原,關東軍更集結部隊于長城一線,日本海軍也出現在塘沽,試圖進行武力恫嚇。
宋哲元一面拒絕土肥原賢二的要求,對土肥原避而不見,一面公開發表談話辟謠,表示不屈服于外力,絕對聽命中央,并向國民政府請示應付方針。
對此,蔣介石多次鼓勵宋哲元頂住日軍壓力。在11月16日,他致電宋哲元指出:
據報日軍六列車在山海關下車示威,未知其對兄有所表示否,如彼以軍隊實行威脅,則兄更應堅忍鎮定,以申正氣。中決不空言欺兄,必與兄共存亡……務望兄堅持到底不為威屈,則料彼無所用其技,萬一決裂,照中所處置,不僅為國家爭光,而我四萬[萬]之同胞皆必為兄后盾,亦不負我忠勇之將士也。吾人成敗,皆在此一舉。一面仍以百折不撓之精神與以不卑不亢相周旋,如能以最大之忍耐,而加以最后犧牲之決心出之,則無不可為之事。
在最為關鍵的11月19日,蔣介石及時將日政府內閣和元老不支持土肥原實施強逼華北當局“自治”行為的情報通告宋哲元,使其心中有底。隨后,蔣介石又托人告訴宋哲元,如萬一“與日人決裂,以后官職地盤軍餉毫不使其吃虧”。宋哲元遂在土肥原限期前兩小時的19日下午1時,離開北平,前往天津回避。土肥原趕緊追到天津,繼續脅迫,宋哲元予以拒絕,土肥原無奈之下只得承認計劃失敗。
編輯:羅韋
關鍵詞:宋哲元 土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