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鉅惠民生 鉅惠民生
云南“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
農村教學點來了“新老師”
3月的云南陽光明媚,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混合花香,綠樹蔥蔥,春意盎然,瞬間讓人忘記了北方的料峭春寒。我們一路向南,奔赴祖國西南邊陲,去探訪身在群山村寨中的教學點,那里有剛剛春季開學的孩子們。
學生有了能寫會唱的“新老師”
位于中緬邊界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支那鄉芒海小學,現有5個教學班(包括一個學前班),共91名學生,都是附近村落的傣族孩子。我們還未走進校門,就聽到了瑯瑯的誦讀聲,那是二年級的孩子們正在利用“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資源,學習白居易的名詩——《草》。當遇到因方言發音不準的“榮”和“生”時,羅金東老師便帶領著孩子們一遍遍跟讀國家資源中的“課文范讀”。羅老師說:“以前教娃娃總怕普通話不標準,古詩詞講不好,有了這些資源,就像多了一位有經驗的語文老師指導,我只要上課的時候把資源打開,讓孩子們跟著聽、跟著念、跟著寫就行,好用得很。”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瀘西縣午街鋪鎮的福元小學,是典型的“一師一校”教學點。這里只有一位59歲的劉正榮老師,負責教授學前班和一、二年級共16名學生的所有科目。我們來到學校的時候,二年級的孩子們正在劉老師帶領下,對著電視屏幕學習《健康歌》,孩子們充滿童真地唱著、跳著,且歌且舞,不亦樂乎。劉老師激動地說:“我普通話不行,發音不準,也不會唱歌,這回有了資源太好了,我自己有空時學習學習,能給孩子們上音樂課了,還能讓孩子們學到標準發音,特別高興。”
教師有了量身定做的“好幫手”
師資匱乏是農村教學點教育質量提高的最大瓶頸,“一師一校”和“一師一班”的情況尤其如此。“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針對這一特殊教學環境和需求,由教育部組織專家為教學點精心設計、量身定做了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包括教學各環節所需要的各種資源。有了這些資源,教師只需要根據提示一步步操作,就可以輕松完成教學任務,有效幫助農村教學點教師克服了專業學科知識不足的難題。
昆明石林彝族自治縣長湖鎮的雨勝小學,招收附近兩個彝族村的適齡孩子。因為師資不足,語文教師金德明同時也兼教數學。為了給二年級小朋友講清楚“平均分”,金老師利用項目資源中的動畫演示起分糖果,讓孩子們邊玩邊學就理解了概念。
據了解,2013年3月至8月期間,云南省通過逐級培訓的方式,將項目相關內容培訓到了每一個教學點和所有中心校負責人,幫助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掌握項目必備基本技能,使學科教師能夠在教學中較好使用教育資源,提高教學質量。
芒海小學為了讓所有教師都能掌握教學設備的使用,還采取了“一幫一”的教學方式。在設備安裝完成后,學校多次組織全體教師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對無法熟練使用項目設備和資源的教師,采取“一幫一”的形式進行課堂實訓,由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較為熟練的教師幫扶能力較弱的教師,切實提高了教師應用數字資源的能力。
信息技術建起聯通世界“新窗口”
采訪中,我們還發現,紅河福元小學的劉老師在黑板上寫了這樣的話:“做信息時代的終身學習者,為我們的幸福人生而準備”。
“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正是國家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覆蓋面的重要舉措,自2012年底啟動以來,已在全國完成5.78萬個農村教學點建設任務。該項目在硬件配備的同時,配送了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利用信息化手段解決農村教學點師資力量匱乏、課程無法開足開齊、教育教學質量不高等問題,確保農村邊遠地區適齡兒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
隨著項目應用的持續深入推進,相信會有越來越多扎根農村教學點的教師能夠在講臺上成長起來,利用信息技術為農村的孩子打開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門。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教學點 資源 教師 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