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2014全國兩會>好聲音>綜合 綜合
代表委員熱議城市布局 亟待打破“諸侯割據”
新華網北京3月3日電(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 馮雷 王攀 劉巍巍)全國兩會召開前夕,“經濟圈”概念借助特殊的契機,再次走入代表、委員的視野。
“老話題”需要綻放“新光彩”——在社會各界看來,“經濟圈”進入中國最高決策層視野,意味著區域發展體制機制再次面臨改革突破的“窗口期”。而這也讓眾多代表委員和基層干部群眾有了更多改革期待。
“錯位共生”才能“融合共贏”
自家的“一畝三分地”要種好,別人的“七畝八分田”收成如何,那與我無關——多年來,我國城市往往受制于行政轄區慣性思維,形成各自獨立、相對封閉的“諸侯格局”,經濟、社會協同發展往往停留在紙面和口頭上。
全國人大代表、常年為各級政府部門提供法律咨詢的廣州市律師協會名譽會長陳舒說,在自己的經歷中,因為行政區劃限制而導致優良資源無法順暢流通帶來的案例,并不少見,“比如醫療資源,即使在珠三角這個已經算是融合程度很高的城市群里,醫院想跨地域經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率先打破地域自我發展的舊思路。”
全國政協委員、知名經濟學家遲福林說,中國經濟經過多年的快速增長,已經給各地經濟協同發展孕育出更多的共生平臺;而當前,伴隨著經濟、行政管理體制等各方面改革的穩步推進,區域、跨區域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又面臨新的歷史機遇。
但在相關人士看來,區域間產業如何合理分布、產業的發展鏈條如何理順,是產業對接和上下游聯動能否成功的關鍵。從某種程度上,各城市之間產業錯位選擇和整體抱團發展,才能增加產業的豐厚度和融合度,從而真正打造出產業一體化的共贏體系。
遼寧省開原市過去是個傳統的農業縣級市,身處沈陽和長春兩個裝備制造業基地之間。這個市在產業選擇上沒有貪大求洋,而是突出發展起重機產業集群,累計引進了120多戶起重機生產企業,進行形成完整的起重機產業鏈條。由于城市經濟社會綜合承載能力顯著提升,開原也成為連接沈陽和長春兩個裝備制造業基地的中間承接帶。
此外,在產業承接、產業融通過程中,各城市根據自身的產業比較優勢,還需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以外向型制造業著稱的江蘇省昆山市市長路軍說,目前,昆山已開始考慮深化與上海制造業的價值鏈分工,適度調整服務業的未來重點,暫緩推進知識密集度高、對成本不敏感的高端生產性服務業,著力發展物流倉儲、服務外包和金融后臺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
“坐等融合”不如“主動出擊”
在與會代表委員和各地政府相關人士看來,和以往相比,新一輪“城市圈”的融合應當力求深入,這就必須要求各城市主動作為,在淡化行政區劃概念、打破“地域藩籬”中尋求自身經濟發展定位。
作為上海都市圈的“經濟長子”,昆山市無疑是對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反應最敏銳的地區之一。昆山市委書記管愛國說,中央領導強調的都市圈協同發展理念,核心是優化資源要素的空間合理規劃和布局。“當前,昆山對接上海都市圈的最重要課題是如何放大上海自貿區的溢出效應,這是我們每天都要考慮的問題。”
其實,昆山在承接上海產業溢出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上海地鐵11號線昆山花橋段的通車,在花橋可以申請上海區號的電話,以及未來多條公路與上海的通聯等等。記者采訪發現,昆山的金融外包就能夠非常直觀地體現昆山和上海的關系。上海很多金融企業的總部、“大腦”在上海,但很多外包服務放在昆山。金融服務外包已經成為花橋服務外包最主要的內容,份額超過半壁江山。
遼寧葫蘆島市也打破行政轄區的思維定勢,依托“關外第一市”的有利區位,面向京津冀“經濟圈”,主動承接北京產業轉移。全國人大代表、葫蘆島市市長都本偉介紹,2012年以來,葫蘆島市主動與北京中關村協商洽談,在綏中投資100億元合作建設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現在已全面開工建設,成為首個中關村直接投資的全國區域合作項目。這個市還利用260公里環渤海海灣的資源優勢,吸引京津冀游客,打造北京的“大后海”。2013年,全市旅游人數突破2500萬人次,被評為最美中國·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
打造深層融合的“經濟圈”替代表面接壤的“城市塊”
“一小時經濟圈”“半小時經濟圈”,這些以城際距離為表述和追求的“經濟圈”,讓許多城市借機賣地擴城,城市邊界雖然明顯拉近,但由于沒能在產業分工、城市布局、設施配套、綜合交通體系等重大問題上進行頂層設計,也沒有破除限制資本、技術、產權、人才、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人雖近、心仍遠”,經濟內在聯系沒有明顯增強。
暨南大學教授、中國城市規劃學會華南城市規劃院院長胡剛說,習近平總書記重提“首都經濟圈”概念之后,國內大城市與周邊中小城市的融合應該會加速,但難點是如何突破行政壁壘,如何真正用“經濟圈”替代“城市塊”;融合不等于建成區相連,而是城市際經濟、社會、環境,特別是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共建共享,合作共贏。
管愛國認為,昆山要承接上海自貿區的“溢出”,更重要的是軟實力的提升。“我們需要把自己的承載力培養起來。有沒有足夠的人才、國際化的理念承載上海自貿區外溢出來的東西?承載力是一種軟實力,是人的素質的提高,需要對各類人才大量的培訓,完善總體知識結構和水平。”
以“經濟圈”為標志的區域協作發展,不僅是探索完善城市群的布局和形態,也是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有效途徑,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需要,是一個重大的國家戰略。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說,借“經濟圈”打通行政區劃形成的“諸侯經濟”,可以最大限度減少內耗和重復建設,也可以避免開發區亂上亂建等老問題,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編輯:劉愛梅
關鍵詞:產業 上海 發展